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 面见1 (2 / 8)
也有人埋怨:“唉,夏粮刚收,麦子一石都要二两多,还让不让百姓活了?若万历爷在就好了。”
有人接着叹道:“是啊,那时真舒坦,斗米钱五十文,斗盐钱十几文,只鸭只鸡钱二十多文,百般平易。小户人家每日赚二三十文,就可过一日。大鱼大肉每日所费不过二三钱。还两京十三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者四十八载,万历爷真是尧舜之君。”
杨河听着百姓议论,大明市民阶层发达,这边处于徐淮要冲,黄运码头,更多经商的,务工的,都靠买米吃,对物价波动份外敏感。
天启年、崇祯年出生的命苦一代就不说了,街头抱怨的多是中老年人,从富足安定的万历年过来。
那时秩序平稳,物价低廉,一两银子可买米二石,五斤重的猪头不到一钱银子,二斤重的鸡一只二三分银,百斤重的肥猪一头一两多银子,三十斤的羊亦不过四钱多。
就算到万历末年,一两银子也可买米一石,鸡鸭羊价格略涨一些,但百姓可以承受,不象现在物价这么离谱。甚至青黄不接米价涨到五六两,鸡鸭蛋一枚三四十文钱,一只鸡涨到千多文。
那时各地人市,小厮妇女不过钱一千二三,人的价格比不上一只鸡,这样抱怨就可以理解。
杨河觉得,若有人搞好生产,将物价恢复到万历末年的水准,定能人人称颂。若能恢复到万历中期的水准,那就功德无量了。
很快众人到了街口,县衙在城池的略北中线,这边有两条南北并行街道,县衙靠西为“宣仁街”,靠东为“云路街”,清后各改名为“兴福街”与“富贵街”。
一路过来,杨河还发现本地寺院极多,从镇黄门走到街口就发现好几座,整座城池更多。可能水旱灾频繁,当地百姓要乞求神灵护佑的缘故,又处南北交通枢扭,就多建寺院。
也难怪这一片有“沭阳财主宿迁庙”的说法。
宿迁朝天锅也在这宣仁街口,虽城南更热闹,但建在这边,离县衙近,影响更大。
宣仁街口皆是青石铺就,二层建筑的“朝天锅”店铺耸立在街口东南,众人从后院进入,树影婆娑,清凉中又带着静谧。进入内中,就感浑身上下舒坦,一身燥热烟消云散。
李如婉啧啧道:“这地方,胡爷你可真会享受。”
胡就业左顾而言他,对杨河说道:“相公要不要歇歇?待属下吩咐下去,腾出个地方让相公歇息,沐浴更衣。再让厨子整些山东名菜,朝天锅的主食,晚上为杨相公接风洗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