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攻燕王 (2 / 3)
此时天色已经昏黑,原野上处处都是双方阵亡者的尸首,凝重的暮霭里浮满浓浓的血腥气味。
还有无数伤者躺在血泊里哀号不止,惨不忍睹。诸将见已获大胜,军卒也渐疲惫,纷纷请求停止追击,安下营寨,明日再去攻击敌军。
李道宗与李靖略做商议以后决定停止追击,一来是李道宗麾下的士卒一夜未眠,早已疲惫不堪,实在无力再战了。二来是李艺军也的确剽悍异常,再加上短臂弩强大的杀伤力,委实是不好对付。
李艺狂奔一路四十余里,终于在那个不知道名的小山谷前停了下来。
长安东宫,显德殿。
李世民又在与部下们讨论该如何教化百姓。
赵弘智看着李世民的目光道:“久安之民居于盛世,衣食无缺生计有着,其心必高,心高则骄佚,骄佚则难教化,盖因其所求不止田土粮棉耳;而今大乱之后,经乱之民久苦战乱,盼大治之心如枯苗之盼甘霖,其教化之易,当不下于三代。就好比饿极了的人给一碗粟米便如食山珍,渴极了的人给一碗井水便如饮甘醇。此时教化万民,但以衣食二字便可,何言不易?”
话音甫落,尚书右仆射封伦出班奏道:“殿下,臣以为此论不妥!”
李世民摆了摆手:“今日议疏,有什么见识但讲无妨。”
封德彝沉声道:“崔善和赵弘智言必称三代,却不知三代以来,人渐浇讹,风气日下,是故秦重刑罚,汉杂霸道,非不欲教化,盖欲教化而不能也!古来为君者,岂有不欲以仁义治天下者?然则天下皆顺民,则仁义行焉,天下多刁民,况且李承明现在还在据守潼关,招收亡命。臣以为必先须行酷法,方能震慑宵小,稳定社稷。赵弘智书生论政,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
李世民笑了笑:“弘智,封相指你乱言误国,你有何辩?”
赵弘智不慌不忙地道:“封相所谓时务,无非治庶罢了。或言乱世而生刁民,或言治乱世应用重典,法家所言,不过尔尔。若以为五帝三王之时,诸民易化,后世之民便渐不易化,臣恐其谬在人心,害贻家国。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成汤放夏桀,周武伐商纣,皆能身治太平,岂非承乱而治之例?若以为古人纯朴,而其后必日渐浇讹,则代代传承,社稷更替,至于今日,天下人均已化为鬼魅矣!人主尚有可治者乎?”
李世民哈哈大笑:“赵弘智此乃诡辩之术,今日所议之事,虽起于崔善遗表,实在却是一件大政。说穿了,不过王道治天下还是以霸道治天下之争罢了。议题虽稍显宽泛,其要义却不可不察。于今百姓苦于乱世,庶民陷于水火,若不能善定刑律,轻则四方不宁,重则社稷翻覆。刑律定得重了,恐怕百姓黎庶啧有烦言,刑律定得轻了,又恐宵小不畏刑而生乱。义宁元年皇上入长安,约法十二条,死罪唯杀人、劫道、背军、叛逆四者,余并废除。宽则宽矣,毕竟是权宜之计。武德七年在隋律之上增五十三条格,以为唐律。我以为十二章过简而七年律过繁,仅绞刑一项其罪属多达五十条,论其罪断趾或役流均可惩戒,人命关天,死刑之设尤其谨慎。还有肉刑中挞背之刑,我读过孙思邈给我的黄帝《明堂针灸》一书,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挞其背实伤在肺腑,似这等刑罚,也以去之为佳。总之刑律一节,总以删繁就简、除酷从宽为上!”
至此李世民的心意已逐渐明了,新皇即将登基,想在民间博一个宽厚爱民的好名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六月以来,宫闱血变,民间早已谣言四起。李承明据潼关,李瑗反幽州,李艺反泾州,李孝常发利州,突厥也南下在即。李世民现在是想以更改刑律来收四海之心,虽说用心不纯,却也是堂皇正大之举。
李世民缓了口气,道:“此事便议到此处,目下还有一件事情,我思之良久,未得定见,诸卿不妨各抒己见。”
他顿了顿,道:“我入主东宫已一月有余,父皇数次下旨,要禅位于我。昨日又有旨下,他老人家已经决定,要我在八月初八日登基称帝,他老人家改称太上皇。我实在推辞不掉,只好应允了。原先我为藩王,可以兼领尚书令职衔,如今马上就要即位为君,总不成自己给自己当宰相。说起来,这个位子谁来担当,这可不是个不小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