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帝王心术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章 帝王心术 (2 / 4)
        “唉!以前我一直戎马生涯没有机会用心读。如今悔之已晚,只有多加努力,追回往昔虚抛去的时日。”李世民伸了个懒腰道。

        “《太公六韬》、《尚》,这《尚》词意古奥,最是难懂,王爷竟也看得如此饶有兴致,妾妃实在是钦佩无地。”长孙氏看着木案上的卷,又是惊讶又很满意地说着。

        自从张亮募兵事发以后,李世民简直成了个痴,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就一头扎在案上。

        “太公六韬》深沉博大,文武权略战策兼备,许多精妙之处远远超出《孙子兵法》,实为古今第一奇。只是所言俱为周文王、武王时事,而《尚》中亦有文、武之言,对照相看,获益甚多。征薛仁杲时,诸将以为我制敌之策都是由心而生,乃天纵英武。其实,我所思所想,俱从《太公六韬》中得之。三国时刘备也极重视这卷,在遗诏中还与诸葛丞相反复谈过此。可惜诸葛丞相对这《太公六韬》习之甚少,以至未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抱憾终身。”李世民感慨地说着。

        “诸葛丞相素为后人敬仰,言其既有忠心,亦富谋略。但听王爷之意,那诸葛丞相似是并无谋略,与前人之言,甚不相合。”长孙氏问道。

        “诸葛亮起自布衣,初出茅庐,就联兵东吴大破曹操,又西取巴蜀,遂使天下三分,不能不说他完全没有谋略。而且其忠心耿耿,匡复汉室之心可昭日月,实乃古今少见之贤人。然其长于治国,不善战事,又缺乏机变,也不明时势,至少犯了三忌。其一,他过于强调兴复汉室,讨伐汉贼。这样他势必自居正统,与曹魏毫无妥协的可能,非得紧紧依靠东吴不可,一旦与东吴失和,则两面受敌,顾此失彼,难以支撑。当时天下离乱,汉室已尽失人心,也不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端起木案上的茶盏来喝了口水。

        然后又接着道:“其二,诸葛亮本应借刘备之死,佯装势弱,将曹魏的兵锋转到东吴,然后暗中储备粮草,训练士卒。一旦曹魏空虚,则立即大举攻击,出其不意,一举削平中原。可是诸葛丞相不但没有这样做,还恨不得在一日之内就出兵北伐吞灭曹魏。每次出征之前又以仁义之师、匡复汉室相许,大肆宣扬,使曹魏始终倾全国之力防备西蜀,没给诸葛亮任何可乘之机。”

        “其三,蜀汉地僻人少,与曹魏相比,明显处于弱小之势,以弱击强,非出奇制胜不可然而蜀军几乎每次出征,都以正谋对敌,少使奇谋。这样的结果是曹魏每次都能以其强大的国力,从容拒战,使蜀军劳而无功,徒伤士气。其实,蜀汉中也有人明白须以奇兵胜敌。部将魏延就曾经请求率兵万人,迂回别路,作为奇兵。可偏偏为诸葛亮拒绝,使后人慨叹不已。诸葛丞相六次北伐,只有一次用过奇兵。那一次他声言出斜谷,而实际上却是直攻祁山,大出曹魏意料,一下子就攻取了天水、安南、安定三郡。若非后来部将马谡不听节制,致使全军后退,必能趁胜直入关中,袭取长安。诸葛亮既犯此三忌,又安能成功。”一谈起运兵之道李世民就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话,他极想在人前显示一番。但他又不愿在手下文武僚属面前过于显示自己,让人看透了自己。他是龙种。龙者,理应藏于九天之上,半隐半露,使人神秘莫测,见首不见尾。只有在长孙氏面前,他才没有必要藏于九天之上。

        “大王说的及是,可是我家兄长也喜欢看兵。说天下兵,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而王爷又说《太公六韬》远远超出《孙子兵法》,这又是何故?”长孙氏问。

        她其实对兵战策之类,并不感到有趣,却偏偏要装出极有兴趣的样子。大约这就是“贤”吧,贤字其实无非是顺字,顺夫即为贤妻。顺夫岂不一切是夫?既一切是夫,身为女子,又有何用?长孙氏心里充满了迷惑,却又竭力压抑着自己,绝不让迷惑从言语神情上露了出来。

        “天下兵,的确没有哪一部能超过《孙子兵法》。可是《太公六韬》已远远不仅是一部兵。如“文韬”中所载各篇大都是谋取天下,收揽贤士,治国经世的帝王之术??????”李世民忽然停住了话头,他感觉自己说过了,长孙氏虽然和他是恩爱夫妻,有些话他一样绝不能说。

        也就是说他他在长孙氏面前,也有时不得不“藏于九天之上”。

        “取天下者,如逐野兽,而天下人皆有分肉之心。”李世民默念着,心想:“既有分肉之心,自然是都有帝王之心,天下人人都有帝王之心,我有帝王之心也属平常,不足为奇。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能否得到天下,其实在于有德与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