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三章 德国必胜论 (4 / 8)
德国官方这一次集中购买大豆与小麦,然后转销给那些对大豆以及小麦需求迫切的资本家,既赢得了利润,又收获了政绩。
资本家们省下了成本,自然感鸡不尽,而德国造船厂又得到了订单,同样很高兴,钢铁企业等企业同样分享好处。
似乎,这样的买卖多做一点也无所谓。
李安生借着这次机会,向德皇提出了用大豆与小麦换取机械设备与各项技术的要求,很显然,他希望继续将粮食买卖做大。
甚至,他还提出,用东北的粮食生产为抵押,向德国获取巨额贷款。
如果由德国提供帮助,走德国化的工业化道路——事实上,德国是进行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重工业发展在体制的帮助下非常完善,需要的资金将会高达一亿马克,五千万英镑左右,三亿七千万两银子。
凭借东北目前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今年有望达到八千万两银子,凭借逐步的积累与投入,能够开启东北的工业化,不过,李安生需要快的速度。
他等不起那么慢,他需要高速,加速,一战开打前就要形成一个初步的工业体系,然后凭借一战的战争财来完善。
所以,在一战前,他必须要筹集到起码两亿两银子,用于东北的工业体系。
用粮食来弥补一部分,是个不错的主意。
用粮食来换取德国的机器设备与技术,换取德国的工业援助,甚至用未来的粮食生产来抵押,向德国借款,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东北粮食贸易的换了一种方式,但是聪明人却能从中看出,其实李安生是耍了花招,这是在变相的导致德国进行粮食储备。
不仅德国的粮食主要进口目标基本变成中国东北,而且德国还要逐年的增加粮食储备,这既是替东北粮食出口拉了一笔大单子,又是一次成功避免谷贱伤农的成功运作。
真实历史上,德国可是连一年的粮食都没有储备,李安生打算替他们储备上一点,基本上,运作下来,德国的粮食进口全部给东北粮食给垄断,而且真的能够换取机器设备与技术,还有大笔贷款数额能够达到三亿七千万两银子,四年下来,也不过是两百多万吨的粮食每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