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六章 乾纲独断 (2 / 4)
从许多方面来说,宋代在我们的帝国历史上,的确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它有很多的做法,为后世所采纳。
从土地制度上讲,起于北魏、大成于隋、唐的均田制,在施行了近三百年之后,到了唐代的中期,就已逐步开始瓦解。
这个瓦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帝国的人口在不断增长,一方面是土地无法再增加,加之于豪强大户不断地侵占土地,帝国可供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个政策自然也就维持不下去。
历唐代后期,经五代十国到了宋代,在土地归属上,除了“官田”和“私田”(也就是过去的“永业田”),已不再有“口分田”。
这个过程,其实代表着土地私有化的进一步扩大。它有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使朝廷在分配和管理土地时,更为简便。
由此带来的,是民间的土地买卖大为增加。“千年田八百主”这句话,就是当时对此非常生动的一种描述。它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则是土地兼并的激化。
宋代解决社会矛盾以及国家财政问题,其实很有主动性,而且颇具有后世国家干预经济的雏形在里面。
如此断言,是因为宋代除了不太成熟的“以工代赈”政策,以及国家将饥民、难民招收进禁军、厢军等措施以外,它的另外一些做法,依然能在后世看到影子。
这一是表现在,朝廷有意识的大规模引进、推广了良种占城稻,提高了帝国总体的粮食产量。这是它地不如汉唐广、而人口远远超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就是它的官田,客观上仍起来到安置无土百姓的作用。
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在官田上,还有很多主动的买卖行为。
北宋时,帝国的财政危机就曾迫使朝廷出售过官田,这主要集中在徽宗时期。南渡之后,由于当时财政愈加困难,于是就更大举出售了官田。
《宋史·食货上一·农田》上就记载:“绍兴元年,以军兴用度不足,诏尽鬻诸路官田。……”
嘿嘿,后世的所谓土地财政,其实煌煌大宋朝早就玩过了。
但是,出售官田虽救了急,朝廷却也失去了其中的租赋。因为在偷逃赋税异常严重的情况下,官田之赋就成为朝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连军粮都多仰仗于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