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剑(三) (1 / 3)
李恒在围困了南剑州后,按照原计划,为了吸引对手的注意,策应也的迷失的迂回,曾主动发起攻击。而且他的攻击,规模和力度还很大。因为如果不能形成真正的压力,就无法迫使对手尽快来援。
翟国秀受命之后,曾与陈羍进行过商议,当时他给了南剑“父母官”一张图,而这个图,基本上就是当初强化后的昌国城大致形状。
他向陈羍这个怪才解说道:“陈大人,这就是我禁军当初所守之昌国城,其特点为城墙坚固。虽然这并非是完全重新筑城,而是在原先城池的基础上,用陛下命名的哪个水泥加以强化,但现在时间紧迫,末将以为,仅仅依靠朝廷派来的建筑队和禁军,不足以胜任,只有请大人征发百姓了。”
就此,陈羍和翟国秀商议决定,由他来安排民夫修缮城池,翟国秀负责策划守御。随后,陈老怪在南剑城内连续张了两个榜。
这一个,就是贴出陛下的圣旨,“今守城一日,以后免税一月;守城一月,免税三年。凡杀敌者,按军功论赏。”
而另一个,就是按新通过的帝国“募役法”,招募百姓修缮城池。
东之所以最终决定取消厢军这个编制,除了行朝经济上的原因,还由于他在反复考虑后认为:虽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宋代军中的后勤分析、解说的非常细致,但他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到,这就是人的主动性。
《元史·张弘略》中记载:(至元)十四年,宋广王昺据闽、广,时东海县储粟数万,行省檄弘略将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运粟入淮安。弘略雇民舟,有能载粟十石者与一石,人争趋之,一月而毕。
张弘略无疑也是非常有才干的。当北元河南江北行省让他造船,将存放在东海县的粮食运到淮安时,他没有按他们的指示行事,而是采用了一个更经济、也更有效的方法,雇民船运十石给一石,一月就将事情搞定。
但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当人“被迫”时,他与处在“主动”的状态下,做事效率是无法相比的。
东更认为,帝国太祖设立厢军“除盗恤饥”的目的,可以通过“以工代赈”来解决。
事实上,后世所谓的“以工代赈”政策,就是来自于宋代,其首创者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天下的范仲淹。而且这个政策,也同样也被引入罗斯福的新政,并解决了米国大萧条之后近一半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就此他决定,不再恢复厢军,而改以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施行“募役法”。
陈羍贴出告示后,不仅迁进城里的百姓应征者甚众,就是原先在城内的也来了不少。再加上这位有点本事的夫子组织得力,又不停地派人鼓动:“为使汝等免遭贼兵的涂炭,一定要在贼兵到来前抢修好城池。”城池的修缮在朝廷工部派来的工匠指导下,自然进行的夜以继日,速度很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