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八章 黄河安流 (2 / 3)
        到了西汉,黄河开始躁动,从史籍记载就能看到西汉时期黄河水患频仍,甚至出现了五次改道。

        这一状况,持续到东汉,东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治水专家王景主持这项庞大的工程,指挥数十万人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最后终于将躁动不安的黄河“安抚”下来。

        这次安抚,让黄河“安静”了近八百年。

        虽然这期间,黄河也发过大水,若单纯以频率而言,并不比西汉时期少,但水灾的严重程度却远低于西汉时期。

        而且,这八百年中,还包括了南北朝、晚唐藩镇割据的漫长时期,当中原战火纷飞的时候,没有中央朝廷来治理黄河,黄河却还那么“安静”,可见东汉王景治水的功劳有多大。

        这一切,到了北宋时戛然而止,那时的黄河,下游部分河段的河床甚至已经高过地面,成为悬河,于是开始不安分起来。

        黄河安流的局面,就此一去不复返。

        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感慨,感慨的是很可能在他的“任期”内,像今年这般大规模的洪水极有可能不会再发生,感慨的是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最后使得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黄河暴躁起来。

        黄河为什么会有八百年的安流,学术界有争论,若单纯把功劳全归于王景治水,好像说服力不足。

        但对于北宋时起黄河暴躁的原因,大家的意见倒是相对统一:

        自唐以来黄河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曾经郁郁葱葱的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黄河含沙量剧增,于是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河床就渐渐提升。

        加上关中残破,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通济渠汴渠的物资转运枢纽开封,为了保证通济渠的航运,统治者不得不拼命维持黄河水位,不停地加高河堤,于是出现了悬河。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当河床高过周围地区时,这条大河变得暴躁不安,动不动就发大水,动不动就改道,甚至有了夺淮入海的灾难性后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滥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才是黄河暴躁的根本原因,到了这个时候,即便王景再世,也无法安抚这条狂暴的“巨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