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五章 救世主 (3 / 4)
弥勒信仰,是从南到北传播的,北朝魏国年间,南朝的弥勒信仰经广陵、彭城一路向北传播,而位于徐州以北的青州,受其影响很大。
六镇之乱,北朝局势动荡不已,信仰弥勒净土的人大幅增加,无论贵贱都在乞求弥勒救世,随着弥勒信仰在青州的扩大,造像风格也有了明显的演变。
刘桃枝作了总结,从魏国到齐国,弥勒佛像的风格发展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魏国六镇之乱以前,佛像风格与南朝的“秀骨清像”一致,背屏式造像较多,注重服饰的刻划,佛衣着装为右领襟敷搭于左肘的褒衣博带式,下摆两侧外展。
到了第二阶段(东魏时期),圆雕造像增加,佛像形体较大,由注重服饰的刻划转为对佛体形态的表现,佛衣由厚重转为轻薄,着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右领襟由敷搭左肘上升为左肩,仍保留胸前带饰,佛衣下摆内敛,璎珞配饰逐渐增多,佛头的高髻螺开始向低髻螺转变,冠饰由低宝冠向高宝冠过渡。
到了第三阶段(齐国时期),佛像的形体表现更为突出,佛衣少刻或不刻,通身施以方格图案并绘有人中像,佛衣着装由右领襟敷搭左肩并向背后收紧呈小圆领,下摆两侧贴体垂直。
而吴明所得这尊佛像,明显就是第三阶段的造像风格,而这尊佛像的褒衣博带不光敷搭左肩,还露出未被遮挡的舌状左领襟,是青兖一带佛像的风格。
所以刘桃枝能够断定这尊佛像的来源是青州,制作时间在齐国中、后期,还有一个原因是佛像的龙,此龙名为“降龙”,是青州弥勒佛像的特征。
而之所以让吴明觉得哪里不对劲,就是因为那条“降龙”。
“降龙?这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啊?”
吴明被刘桃枝丰富的辨别佛像经验所震撼,但依旧疑问连连,至于他对降龙提出的疑问,刘桃枝也做出了解释。
这里所说降龙的降,是下降的“降”,而不是降服的“降”,而佛像里那条龙,意指跟随弥勒降世的降龙,若是三爪或四爪都很常见,可面前这尊佛像的降龙,却是五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