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肉制品 (2 / 4)
这些压碎的猪肉,被端到另一边的炉灶,放到一个大铁锅内加定量的盐、酱油,然后由庖厨用铁制炒菜铲翻炒,翻炒过程中,不断加入酱油和盐。
加料的量是固定的,次数也有规定,总共三次,翻炒的时间都有要求,全程有监厨监督。
就这么小火翻炒,直到锅里的猪肉显现出金黄色,庖厨才停止翻炒,将这些形状蓬松不成肉形的猪肉倒出来,拿起一些放到嘴里试了试,向一旁的监厨说声“行了”。
监厨也拿了些放到嘴里尝了尝,点点头后示意帮厨上前,将这些加工过的猪肉食品称重,定量装入一个厚纸袋并粘好,再写上炒制日期。
肉松,黄州名产,也是首先出现在黄州的一种食品,和黄州火腿一样闻名山南。
又有别称肉酥、肉绒,是将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丝状碎末,能够保存长达数月,又便于携带,味道不错,搭配其他事物一起吃,可以勾动人的馋虫。
比如肉松炊饼,价格便宜人人买得起,而酒肆里关于肉松的菜色也五花八门,有用来做佐料、配菜的,也有用来单独做菜的。
西阳城里做火腿的店家不少,而做肉松的店家同样不少,如今在这院子里做肉松的,便是从各个店家调来的大厨,为官军炒制肉松。
肉松耐存储,因为炒制过程放了酱油和盐,所以有咸味能够下饭,作为军中伙食的佐料再合适不过。
大战在即,官府下了订单,在西阳城大规模采购肉松,因为只有黄州这里才有大量而廉价的猪肉。
州衙吏员担任监厨,监督肉松制作的全过程,而这些肉松也定量装罐,成为山南官军的军粮,每个什每天一袋,配上几片火腿,就着热粥吃,有肉、有盐有味道,齐活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质量,炒肉松一定要炒得很干,这样才放得久;用肉必须是正常的猪肉,不能是病、死猪肉,也不能是“米猪肉”。
每十袋装在一个大纸袋里包好,然后装车运往城中作坊集中,和其他肉松一起接受抽查,合格后集中分装外运。
西阳城制作的肉松,可不光是猪肉松。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