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猪太岁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猪太岁 (2 / 3)
        但问题随后而来,在这个没有‘猪快长’之类饲料或者激素的年代一头猪从仔猪长到可以拉出去宰的地步需要一年多将近两年,也就是说宇文温的养猪场里这三千头小猪仔要出栏得一年多以后。

        除去烤乳猪这种食品外这两年的肉类消耗只能是靠鱼类以及鸡鸭鹅来顶上。至于民间养猪所能提供的生猪也是其中之一他已经张榜公告只要是不是病猪那百姓们赶多少来收多少。

        养猪,传统的方式是放牧也就是放养,到了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舍饲和放牧结合的养猪形式,北魏年间成的《齐民要术》就对如何养猪做了说明:

        圏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污得避暑。亦须小场,以避雨雪。春夏草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蓄待穷东春初。

        转换成白话的意思就是猪圈越小越好猪活动不便肥得更快,猪圈越脏越好那么猪就可以钻在污泥里避暑且小猪圈可以让猪避雨雪,春夏之际野草发芽可以放养但此时野草营养不够要追加饲料,到了八、九、十月野草长成就不用添加饲料留着等来年春天再喂。

        虽然放养也很普遍但宇文温还是决定采取完全圈养的形式因为他要养猪积肥,猪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释放在农田里能够增收,圈养的猪增肥速度也快。

        这是明面的说法,暗地里的原因是宇文温对猪圈里的某种伴生物十分感兴趣因为那东西能满足他的‘特殊需求’。

        至于喂猪用的饲料倒是很方便因为《齐民要术》里也记载“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藻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巴州到处都是湖泊萍藻怎么都捞不完所以宇文温对于巴州养猪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很有信心的。

        何况这就是历史潮流!

        北宋时,大诗人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协团练副使,他不但在城西江边的赤鼻矶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亲自创制出了‘东坡肉’这一美味。

        一切都源自当时黄州十分低廉的猪肉,苏轼的时代黄州养猪业兴旺所以他做了一首《猪肉颂》其中便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的诗句。

        北宋时的黄州也就是今日的巴州,一向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宇文温这次要顺应天意在巴州大力开展养猪业,即便是因为广收种猪、猪仔并在州内鼓励百姓养猪被人称为“猪太岁”都不以为意。

        “喂猪所需的萍藻你们同巴河城那边要就行,管够。”宇文温对养猪场管事交代道,巴河城东北面那个大湖如今是重要的渔场,定居巴河城的水军士兵及家属每日去捕鱼的同时还会捞萍藻回来算是一举两得。

        “还有。猪粪都要仔细搜集了不要浪费,不要见它脏就随便处理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