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开戏(董小宛)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开戏(董小宛) (2 / 3)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伟大的一天,因为宋千心终于拿到了新作的剧本。

        第一个剧本便是《董小宛》。

        董小宛出身名门,据说,当时苏州有一家苏绣绣庄――“董家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这姑娘便是董小宛。

        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请了不少大夫诊治仍不见好转,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

        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畔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幽静的小楼,山上竹林幽幽,静如世外桃源。楼虽不大,却修得别致典雅,母女便隐居其中,过着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后,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账,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账。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真凭实据,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哪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天生丽质,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曲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画舫的生意,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一怒之下,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雅致,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不久之后,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极负气节而又风流自赏的才子。

        乡试落第那年,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心中便是一惊知道她便是自己梦里要找的那个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