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轮种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一章 轮种 (2 / 3)
        张瀚点头道:“汤先生的是,我们的军人多半就是这样,新军白天走到脚上流血不止,第二天接着走,一次远程行军下来,下一回就不怕了。”

        汤若望忍着痛,笑道:“我也没有想到,事隔多年后我又会走这么远的路……当初我从京师赴广宁传教,来回都是步行,后来在京师兴修南堂,好几年没有走过路,这一次可真是丢脸了。”

        张瀚笑笑,道:“不管怎样,传教士们的精神可嘉。”

        汤若望拿话头试探,就是想看张瀚会不会允许他们在这里兴修教堂,不过张瀚明显不置可否,他只能暗中一叹,放弃此想。

        张瀚的态度也很简单,因为南京教案,传教士们来到大同这里,对这些家伙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的用处,张瀚十分高兴并欢迎,不过要是传教的话,还是免了。

        中国人是崇神也是做到十分,眼前这田间出了地垄的路口就有一个的土地庙,村里有宗祠和一个庙,天成卫城里有好多庙宇,道教的,佛教的,基本上百姓是见神就拜。

        不过要不崇神也是在各个民族里罕有,神有用就拜,没用就抛开,绝少有一神教那样的狂信徒。

        就算如此,张瀚也不打算放开传教,华夏自有传承,也不用宗教来凝固人心。

        李庄就有忠烈祠,供奉阵亡将士香火,日夜不绝,加上抚恤优厚,这已经足够了。

        汤若望一脸好奇的道:“张大人在田间可是在关注开春的农事?”

        张瀚笑道:“正是,开春之后,打算在李庄附近的这几十万亩地里种稻,有些地要等麦收,有些地是休耕地,蓄肥之后,到了日直接就能种植。”

        汤若望道:“看来是引渠之后,水利又得到改善,不过,大同这里几乎没有种稻的经验吧?我在大明南方时,看到的是一季水稻,一季麦,在北方这里,就是一季麦和一季豆或是米一类的旱地作物。”

        汤若望倒是什么都懂,张瀚在心里赞了一句,接着笑了笑,道:“虽大同这里不种稻,但去年开始已经试种,收成极好,比麦还要高些。在南方,淮河一带,也是高地种麦,低地种稻,并没有一定北方就不能种稻,气候和土地条件相差并不大。以前不种稻主要是缺水,特别是这些年天灾严重,但现在我们的引水工程做的很好,一年两熟一季麦一季稻已经成熟了。”

        汤若望面露沉思之色,他道:“我在辽东时,看到低地的水田收了稻就荒芜半年,任由长草,也是怕水田过涝,麦会被水浸泡,根本没有收成,大人这里,均是用水渠来调节水量,应该没有这个烦恼,一年两季主食粮食收成,等于增加了一倍的收入……恭喜大人。”

        “除易涝外。”张瀚道:“也是和土地缺乏肥力有关,我大明以前地广人稀,我们有土地休耕,这一点和欧洲不同,种一年的地休一年,积攒地力,如果半年种麦半年种稻,土地肥力不足,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