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黄榜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黄榜 (3 / 4)
        “怪不得,怪不得……”

        张瀚手指轻轻弹着手中的邸抄,对天成卫这些士绅和大粮商这一次的行动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所谓加饷,就是万历为了应付东事而加派的田赋,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了二百万两左右的份额,这就是著名的辽饷加派,为着这事,万历和以后的天启崇祯三帝都被大明的读书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事论起来,恐怕能写成一篇长篇论文,张瀚也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述,总而言之,加派辽饷这事万历做的不是很地道,辽事刚起他就加派,朝廷确实没钱,三大征把张居正积攒下来的家当用的干干净净,库藏空虚是确实的。但万历本人手头又确实有钱,别的不,万历一死,泰昌皇帝就连发内帑银,加起来应该是有好几百万两之多,张瀚记不大清,但数字确实在二百万以上。

        而且这内帑还没发干净,一直到崇祯年间,边事一旦有警而银钱不足,户部就会请皇帝发内帑。

        这事儿,从帝王的角度来,家国一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边有警而国用不足,先用自己的体己银

        (本章未完,请翻页)又如何?以明朝的体制而言,僵化老大,官绅和胥吏一体,加二百万两银于下,这些蠹虫最少得收入一千万两到自己荷包之中,可谓是得不偿失。

        而就万历的心思来,凭甚地一有事就用他自己的银?这些士大夫平时忠君爱国的嘴响,一旦有事就指着皇帝拿钱,凭什么?既然国用不足,军饷不够开销,那么就按实际用度加田赋,一加便是二百万之多。

        其实明朝的赋税水平,农税向来不超过百分之五,商税还要更低一些,以万历来看,加派二百万问题不大,事实也是如此,到崇祯年间,又加派了两次,而且这种额度的加派在清季成为正赋,二百多年没有太大的变化,百姓也照样承受了这样额度的赋税。

        但问题在于,明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薄弱的多,对士绅的控制,又要更弱一些。

        加派的赋税,又不注重各地发展的不平均,全国一致,对江南人来,加派的这点银无非是多纺几尺布就赚到,一直到明亡,南方各省还是很安静,鲜有百姓造反之事,而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冰期的灾害尤其严重,原本就基本上靠农业吃饭,加税加上天灾,加上赈济不力,百姓走投无路之下,终于演化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万历加派辽饷,绝对是一招臭棋,后人有不少络历史爱好者,为反而反,反感东林党之余就肯定阉党,反对清朝就无底线的肯定万历,其实万历控制朝政确有一手,但在治国上连守成之君也算不上。

        邸抄看一遍,一篇大文章几乎就瞬间掠过了张瀚心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