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子收徒,弥罗密议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老子收徒,弥罗密议 (2 / 4)
        老子没有深探底下弟子心思,不知他们个个都是心灵细腻之辈,不约而同的对他的话产生怀疑。

        忧愁,即使忧愁也不用出那么大的怒气嘛,里面一定还有什么玄机,不过联想到事关老师,老师也不愿明说,他们都是知进退明分寸之人,只能按捺一探究竟之心,将此事给淡忘下去。

        以这四人眼下卑微的修为,对于佛道上层的争斗还没有资格评头论足,玄门的兴衰更跟他们相隔天地,实在是没有能力理会,于是座下四人不言不语,只是静待老子的话。

        老子想了良久,一时还没有什么妙策,再看了庄子他们四人,说道:“你们跟随老师甚久,如今得到真传,已然可以出师矣!尚有何不解之处一一说来,老师再为你等解惑三月便要回归,处理我玄门教务!”

        这庄子四人在老子的几年教导之下突飞猛进,境界见长,没想到老子却要不久离开,心中很是不愿。但瞧见老子那副一脸果决的模样以及事关玄门大事,不敢异议,于是一一上前向老子询问修道之中的疑难杂症。

        三个月后,老子在四大真人的跪拜之下飘然而去,结束了这长达数十年的人界之旅,而他所手下的弟子也个个出息,在人间闯下好大的名堂。

        道家史书有载:

        南华真人,即庄子,名周,字子休,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历史上与老子以“老庄”并称。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扬者,共同建互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道论基本内容就是逍遥,要进入逍遥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泯灭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别、界限、做到物我两忘。

        庄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同样将“道”视为生天生地的本体,但他又认为并不代表“道”具有物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多次强调道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是非物质的,并举例说“道通一气”,但道并不是气,气是自道派生的。最后庄子将道集中“虚”上,他在《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务“虚”上下功夫,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从而修道、得道。进而把老子的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冲虚真人,即列子,字御寇,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其著《列子》一书,主张清静无为、独立处世之思想,概括起来为“贵虚”和“贵正”。

        《目氏春秋不二篇》曰:“列子贵虚。”这种思想把宇宙形成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展阶段,主张摆脱人世问贵贱、名利的羁绊,任其自然,把客观存在看作不存在,一切无所作为。如《庄子应帝王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战国策韩策二》称列子圉寇之言“贵正”,则近于儒家正名。

        传说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丘壶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并且在道术上过了他们,九年以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玄通真人,即文子,姓辛,名钘,号计然、葵丘濮上人,是老子的弟子,约与孔子同时。著《文子》一家思想。

        文子对老子的道论有所挥。认为世界本源的“道”就是气,阴阳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并且他把自然之道引申为人事,要求统治者体道,实行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楚平王用其言,天下大治。后来他游历了吴越,曾为范蠡的老师,封官而不就,隐居在吴兴余英偶山修炼道术,后登云升天成为神仙。

        洞灵真人,即庚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楚。他认为保全生命需要做的全形爆性,像婴儿一样天真无知,放弃一切利害得失,成为至人;传说中他得到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视目听居住畏垒山六年,五谷丰登,后游历吴国,隐居于毗陵孟峰,修道而成为仙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