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阐教大兴,天下归周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阐教大兴,天下归周 (2 / 3)
        另外,关于蓬莱岛灵教一脉的种种事迹也被周朝史书给忽略过去,甚至武王姬在位期间还有意识的焚烧关于记载圣父逍遥的书,以此报复逍遥以及蓬莱岛在封神期间相助殷商的大仇,这也造成了后世中人虽然对于蓬莱岛灵教几字耳熟目染,但却从未清楚的了解过。同时除了阐教之外,西周正如圣人们以前所担忧的,大力排斥其他一切教派思想。

        也亏得当初鸿玄釜底抽薪,提出分封诸侯的提议,让那些教派能够苟延残喘,也让蓬莱岛灵教的声名能够在人族继续传播下去。

        周朝建立,因西岐城早先地脉被打散,龙气已泄,乃定都镐京。

        定都之后姬便大兴改革,先对周王朝定下了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极为残忍。

        可惜姬改革未完之后便驾崩而去,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

        周公辅政,还秉承阐教的理念,定礼乐立国之道。

        所谓礼,便是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贫民,各个等级之间规矩森严,礼制严谨,下对上该如何、上对下该如何,半点不容逾越。所谓乐,便是思想教化之术,因为礼制的严谨导致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地,不免就会有些矛盾,缓解矛盾的手段便是用教化之术来奴化万民,使各安于制度的约束。

        礼乐治国之道也算是阐教教义在人族思想上的传承和体现。通篇充斥着等级概念,在这种制度下,有能力不如出生好,出身不好的要想出人头地那是千难万难,一但有人有任何举动与礼制有违,则立即被打落凡尘。不但如此,还要辅以教化,让所有人都认同人生来就是不平等地,那些诸侯大夫们生来就高人一等,理应享受,剥削平民百姓,而平民百姓就应该心愿诚服地被剥削,还要**。

        这当然不是说礼乐治国之道就是万恶的,相反它是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的。但这种思想也不能持久,人族一旦摆脱神权的束缚,思想解放出来,又岂能在听你一家之言?况且这种制度将天下人才阻拦于权利之外,既没有参政地权力,也没有政治上地地位。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天下不服,于是不到百年,礼崩乐坏,各地举起反旗,声称不愿奉行礼乐愚民之道,周王朝派兵征伐,众诸侯各怀私心,俱都不出力,战事绵延不绝,周朝威信大降!

        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死后,子周昭王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灭。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在位长达44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