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八三章 遍地开花战术 (3 / 5)
眼看北方战局,八路军,40军等作战部队越战越勇,控制的土地人口也越来越多。**非常清楚,在放任下去,等到日本人赶跑了,他的这个大总统也当到头了。
加上法属印度支那铁路北端被日军彻底控制,国民政府最后的补给线只有云南抵达缅甸的滇缅公路。
此时的国军,在军事上已经无力对日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
政治上,重庆的国民政府,已经不允许再和日军正面对抗,渐渐的**也从抗战的正面战场,开始谋求和日军的不对话合作,军事重心也从对日作战,转移到了压制中GONG部队的发展。
在河南,历史上的西北王,胡宗南协同汤恩伯部,在第二次豫东作战失利的阴影中,将枪口对准了豫皖苏边境蓬勃发展的40军吴高群主力。在河南发展了两年的吴高群已经开辟了十几个县的根据地,兵力上对上胡宗南的17军团有些吃亏,但在士气上绝对要高上数倍。
尤其,三省边界的土改运动,让老百姓和40军战士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一荣俱荣,一亡则俱亡。
胡宗南吃了几次闷亏,不但没有将吴高群的根据地压缩、消灭,而且还压制住了胡宗南的军事挑衅,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这其中,川军41军和47军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以往的作战中,中央军往往会将川军当成炮灰,最难打的攻城战让川军上,打不过,撤退时川军又要阻击日军的追击,加上又不给川军补给,让川军官兵心中多有怨气。
进入40年之后,国民政府借口以军事战区为由,命令新四军撤离江南,北撤自黄河北岸。
而在重庆的长江局,一直在和国民政府磋商。新四军短时间内,从江南撤到苏北也是不现实的,主席在研究之后,发现除了在北方组织一次大的战役,无法打破国民政府的强硬口气,既然商量已经说不成,那么就用实力说话。
至于,**会不会投降日军。
这一点,稍微有些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根据地让出之后,士兵的情绪问题,更是战略上的大溃败。相比国军24集团军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来说,新四军由于军纪严明,更获得人心。
四军也不愿意退出皖南,西北中央同样不愿意让出皖南。
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双方开始僵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