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杜荷的灭族之计(下)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杜荷的灭族之计(下) (2 / 3)
        一切就绪,只缺一个导火索。

        就在李世民返回长安,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商议如此处置阿史那结社率的时候,导火索已经点燃。对于阿史那结社率的险恶用心,满朝文武那是众志成城,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有的建议砍头,有的提议凌迟,有的希望灭族,没有一个为他求情的。

        死刑不可避免,但判了死刑之后,此事犹未结束。

        刑部尚书喊出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口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提议加深对突厥遗民的掌控,不能纵容他们恣意妄为。非常严厉的表示,就是因为李世民对于那些突厥遗民太过仁慈,太过放纵,才会发生今日之事。应该改变方针,限制突厥人的自由,将他们归为下等人,受唐朝的奴役。

        其后魏征提出的建议更是引起了大众的认同。

        他表示在唐朝的至南方,岭南一地,荒芜异常,需要开垦,他提议将所有突厥人都迁移至岭南,让他们在那里去耕种。

        此计看似和平,但实际上却是在毒辣不过的了。

        突厥人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养羊牧马,以肉奶为食。而岭南却是穷乡僻壤的山林区域,那里土地贫瘠,不能放牧,迁途至岭南,等于变向的强迫所有突厥人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

        此提议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赞同的人遍布朝野,占据绝大多数,皆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限制类似事情发生。

        当然也有个别反对的,但是在群情激昂的浪潮下,那点点反抗的声音是那么的薄弱。

        面对满朝文武的谏言,李世民做的是拒谏……拒谏……一再的拒谏,表示阿史那结社率的作为只能代表他自己,他犯的错不应该由突厥一族来承受。

        李世民此话显然没能服众,反对之声,此起彼落,但李世民还是一再坚持,表示不会惩处突厥。

        两方僵持在了一处。

        唐宋两朝是历代思想最宽松的时代,尤其是对谏官文士的放纵。

        在必要的时候,一个个的谏官文官会完全无视皇帝的威严,为了自己的意见,不依不挠的进行抗辩。就如李世民畏魏征如虎,包拯唾沫星子,喷了仁宗皇帝一脸,仁宗皇帝都不敢反驳一样。

        如今的朝堂上就是这个局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