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1 / 2)
古代文人在打口水仗方面ZHAN斗力极高,而且分分钟就能发展为斗殴事件。
不像武人直接光膀子,打擂台,上拳头,文人斗殴是很有其属xing特点的,比如先喷你脸口水,然后再狠命瞪眼,意图以气势压倒你,最后步才是掏出书本竹简揍人,且斗殴期间定要保持大义凛然状,不然就不是替天行道,不是捍卫圣贤。
待巡考贴完第二场比试的策论文章,拎起浆糊桶还没走远,就听见身后已经吵成片。
能让士子们产生激烈争论的策论,不说是花团锦簇,也定是言之有物。而在满墙的策论中,惟有篇跟前的士子们已经开始撸起袖子,差点就打破了锦州士子的最快斗殴记录。
至于是哪篇策论,不用说,必定是谢瑜所写的那篇。
并非他写的不对,相反的,按华夏五千年历史的眼光来看,谢瑜所言甚是,可正因如此,才会引发争论。
究其原因,还是同资历深浅扯不开关系。
同样件事,同个道理,如果是位鸿学大儒来发表,那多数人都会信服,甚至还会**,以旌其所为。
可如果是个还没及冠的十三岁少年郎所写,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从古至今,不论从文从武,高大上还是下九liu,凡事都讲究资历二字。
在翰林院做学士最年轻的,也得五十岁,所写的锦绣文章堆起来和七头身的壮汉样高。哪怕你是皇帝钦点的状元郎,也得从翰林院最底层的编修开始混起,至于天-朝电视剧里演的朝中状元就当丞相的,那纯粹是胡扯。
没个三五年打底,就算你是治世奇才,可连六部大门都挤不进去,更别说大佬云集的nei阁了。哪个不是胡子大把才顶上大学士的阁老称号。
可话说回来,人年少时,又有哪个读书人不是满腔热血,心报guo的?
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废寝忘食,殚jing竭虑写有若干实用型建议的奏折,还没等爬到达皇帝陛下的案头,就被帮子有资历、有辈分的老大人们给打压回去,搁谁心里谁也不好受。
即便是普通士子,对于辈分高、资历深的老儒也要毕恭毕敬,个弱冠秀才必须要给老童生低头作揖行礼,而往往这把年纪的童生或者读书人,多数已成为酸儒腐儒中的员,口头禅都是老朽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LU还多。倚老卖老起来,你就是有理也不能争,老实乖乖承认自己错了,行礼谢罪吧。
区区黄口小儿,毛都没长齐学人说什么大道理?
正因如此,谢瑜这篇策论,对于同为毛没长齐的年轻士子们,那可是大大的欢喜!
为什么?
shuang快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