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上)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76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上) (2 / 4)
        广宁马市是辽西最大的贸易市场。生活在辽东辽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从广宁马市上得到。广宁是蒙古与明之间相联系的重要枢纽。控制了广宁,就控制了与辽西相邻蒙古。当时的蒙古各部落,都已经失去对抗明国的力量,只能是成为明国的附属。

        偏偏蒙古与女真这两个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努尔哈赤将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类,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努尔哈赤曾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蒙古遗种。

        征服蒙古是努尔哈赤的既定方针。蒙古同女真一样,都是精于骑射战斗力极强的民族,将蒙古争取过来,对努尔哈赤是极其重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满洲八旗的人口,都是太少了。人口太少,自然就无法编组更多的军队。

        由于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广宁城周边城堡屯积着大批粮草。在广宁陷落之前,距广宁城一百二十里地的广宁右卫(今锦西县右卫乡)就屯有粮草50万石。50万石是个什么概念?明代一石等于现在188.8斤。50万石就是接近10000万斤。

        当时的满洲八旗,可能就是10万人左右,每个人可得粮草接近1000斤。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再加上广宁城内和周边城堡的,数量将更为可观。这对于刚刚进入辽南,四处遭袭,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粮食奇缺的大金国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粮草。

        鞑子也是人,也是需要耗费大量粮食的。甚至,和汉人比起来,鞑子需要耗费的粮食更多。因为鞑子的战马,是需要大量的豆类来喂养的。战马的草料,必须加入豆类,才能保持战马充足的体力。而豆类,当时只有从汉人这里才能抢到。

        野猪皮磨刀霍霍,准备向广宁城动手。辽西的明军主帅,熊廷弼和王化贞二人,却在如何对待后金的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一个主张攻,一个主张守。

        王化贞的攻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一举荡平”。

        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三面布置”。

        王化贞血气方刚,面对鞑子的肆虐,他同辽东民众一样义愤填膺。但是他不顾辽东现状,过于义气用事。《明史》是这样评价王化贞的:“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

        当朝廷大军不断调到广宁,王化贞拥兵四十万时,他更是昏了头,他将重兵布署在辽河西岸,随时准备对河东发动全面进攻。他曾说:“今之划河而守者,非为区区河西弹丸计也,将进而抚定四卫,收取沈阳,以渐芟剃耳。顾非舟车并进,前后夹击,不足以穷狡免之穴,而据猛虎之隅也。”

        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以辽河为屏,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辽西这弹丸之地,下一步将收复辽南金州、海州、盖州、复州等四卫,收取沈阳,将奴酋消灭尽净。为此,我们必须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不这样就不能捣毁狡猾的兔子的老窝。

        在全面备战的同时,王化贞还说服蒙古出兵相助。当时的蒙古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极为强大。事实上,这是个大打折扣的数字。实际上,林丹汗连十万骑兵都没有。林丹汗所说的四十万是蒙古各部兵力的总和,他当时并没能统一蒙古,可调之兵极其有限。在广宁之战中,蒙古兵仅有一万余人参战。

        王化贞刚就任巡抚不久,便派出一员干将叫毛文龙,率二百人从海上抵达镇江沿海岛屿,开辟敌后战场。毛文龙不负重托,很快策反了镇江城中军陈良策,将后金守将佟养正父子活捉并处死,夺取了镇江城。镇江是明朝时中朝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它的归属直接影响着朝鲜国的立场。夺取镇江,对坚持抗金的辽东民众是个极大的鼓舞,汤山、险山、宽甸等随之响应,反抗的火燃遍及辽南各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