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7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章:逐梦沙河经验,赶赴阳光新程 (7 / 7)
        驻外人员最担心的,莫过于“职业发展被边缘化”,远离学校本部,获取资源和机会的难度大,成果在学校内部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程处长通过“两个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公平的成果认定机制:针对驻外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了《驻外研究院人员成果认定办法》,明确规定“技术转化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地方服务项目等,均可折算为校内科研考核指标”,比如“促成一项技术转化合同(合同金额50万元以上),等同于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项目金额100万元以上),等同于主持一项校级科研项目”

        二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推荐驻外人员参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优先推荐驻外人员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王的经历如果放在沙河玻璃研究院,或许就不会那么沮丧——他的专利成果落地,按照《成果认定办法》,可以折算为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职称评定时也不会因为“成果认定标准不明确”而遇到困难。

        (三)福利待遇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是“稳定器”

        驻外人员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很难让他们安心工作。程处长通过“三个协调”为驻外人员提供了保障:

        一是协调子女入学:与沙河市教育局沟通,为驻外人员子女争取到了当地优质中小学的入学名额,无需缴纳“择校费”;二是协调医疗保障:与沙河市人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驻外人员及其家属看病可以优先就诊,医疗费用按照学校本部的标准报销;三是协调住房保障:与沙河市住建局合作,为驻外人员申请了“人才公寓”,租金按照市场价的50%收取,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

        小张的子女入学问题,如果能借鉴沙河的经验,通过学校与阳光市教育局的协调,或许也能得到解决。正如程处长所说:“福利待遇不是‘额外补贴’,而是驻外人员应有的保障。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七、阳光启程:带着经验奔赴新的征途

        收拾行李时,我把程处长当年的沙河调研笔记本和那份《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报告一起放进了行李箱。笔记本里,程处长的字迹依旧清晰,“调研要蹲点,合作要走心,保障要务实”的字样被他画了波浪线;报告里,那些关于原因、案例、经验、教训的分析,也因为沙河的经历和驻外人员的心声,变得更加厚重。

        明天,我就要踏上前往阳光市的列车。出发前,我给程处长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到了阳光市,先别急着建办公室,先去企业调研,跟当地的政府部门沟通,把需求摸清楚。驻外研究院不是‘面子工程’,是‘里子工程’,要做实事,才能立住脚。”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校园,夜色渐浓,路灯亮起,照亮了林荫道。我知道,这段驻外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调研受阻、合作不畅、人员管理等问题,但只要带着沙河的经验,秉持“务实、走心、保障”的理念,就一定能把阳光市研究院办起来、办得好。

        正如报告里写的那样:“大学异地驻外研究院的发展,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学校带着智力资源走向地方,地方带着产业需求迎接学校;驻外人员带着理想奔赴异地,研究院带着温度留住人才。只有双方同频共振、彼此成就,才能让驻外研究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支撑学科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阳光市的产业需求还在等着对接,驻外人员的保障措施还在等着细化,技术转化的平台还在等着搭建。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带着这份凝聚心血的报告,带着沙河的宝贵经验,带着对驻外事业的热爱,在阳光市的土地上,扎下根,开出花,为学校的驻外研究院发展,写下新的篇章。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