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5 / 5)
五、传承:燎原的星火
从沙河回来后,我们几个老部下连夜写了调研报告,把沙河研究院的经验总结为“接地气、办实事、共发展”九个字。没过多久,学校决定成立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要在全国推广沙河模式。
我参与了后续异地机构的筹备工作。每次开会,大家都会提到程院长和沙河研究院。“要像程院长那样,扎根地方,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得找有经验、有人脉的老骨干当负责人,他们能沉下心做事。”
后来,学校陆续在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建了20多个异地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分中心。负责人大多是学校的老科技骨干,有的甚至跟程院长一样,退休后主动请缨去异地机构工作。
有次我去江苏的新材料研究院调研,负责人是退休的张教授。他带着我参观实验室,跟我说:“我跟程院长学的,搞异地研究院,不能摆高校的架子。上个月我们帮当地一家企业解决了复合材料的成型问题,企业老板非要请我们吃饭,我跟他说,不用吃饭,你们把产品做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
看着这些异地机构一个个做出成绩,我总会想起程院长在沙河研究院菜地里的样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政产学研不是一句空话,只要高校愿意放下身段,地方愿意全力支持,企业愿意积极配合,就能把技术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前年春天,我去邢台出差,又去了趟研究院。办公楼旁边新建了一栋实验楼,成果厅里的样品又多了不少,院子里的菜地还是那么绿油油的,只是多了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在打理。
程院长早已经退休了,但还被研究院特聘为顾问,偶尔来看看。那天我在院子里碰到他,他正跟几个年轻人聊玻璃的新配方,阳光洒在他银白色的头发上,格外温暖。
“小鹿,好久不见。”他笑着跟我打招呼,“你看,现在你们年轻人都能挑大梁了,我也能放心了。”
“程院长,您这一辈子,值了。”我由衷地说。
他摇摇头,指着远处的玻璃厂:“不是我值了,是咱们做的这事值了。你看那些窑火,以前烧的是普通玻璃,现在烧的是高科技产品,烧的是老百姓的好日子。这才是咱们搞科研的意义。”
离开研究院时,车窗外的玻璃窑烟囱依旧冒着烟,只是这烟里,带着技术的温度,带着希望的力量。我想起2009年签约那天,程院长说要让沙河的窑火烧得更旺,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有些故事,需要有人见证;有些初心,需要有人坚守。而沙河玻璃研究院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合作的历程,更是一群人用行动诠释的初心与担当。这初心,像沙河的窑火一样,永远炽热;这担当,像燎原的星火一样,正在全国蔓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