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提亲啊?那火速吧! (1 / 3)
杨义一边塞着馒头一边跑进学堂大门。说是学堂其实也是孟汝徳的家,去年刚开化的时候孟先生带着孙女流浪到南沟庄,被贺三爷饭后溜腿的时候逮到了,问明白身世经历后死说活劝的给留在了南沟庄,并出资招人修了一所大宅给孟先生,前面大院做学堂,后面小院住人。
孟先生之所以会留在南沟庄主要是因为很感激贺三爷对他的尊重,二来确实也没地方去了。在这个时代,至少在南三郡来说,读书人没那么值钱了,读书写字是豪门大户才玩得起的东西,对底层劳动人民来说培养一个读书人是想都不会想的事情。
首先培养一个读书人巨大的开销就会让绝大多数家庭望而却步,然后从童子试一路考上去要花多少银子?三年才出一批人中之龙的人中之龙中有几个是真正的寒门子弟?
说书唱戏的总喜欢讲那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了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来忽悠穷人,殊不知一个寒门状元的故事背后,是无数个耗尽家财却供养了一个秀才都考不上的废人的血泪故事。
读书人的身份待遇在人多地少的关内可能还值点钱,在南北三郡,尤其是南三郡来说读书人狗屁不是一文不值,因为底层劳动人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早就把事看的透透的了,再怎么省吃俭用,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不如那些豪门大户,那俺们还学个屁你们自己玩吧。
老实一点的觉得有那个时间不如多生几个孩子,多垦出来几垧地来年能多收点粮食保证家里没人饿死,胆子大豁得出去的直接上山当胡子,然后再下山专抢你们这些狗大户。
好在贺三爷是个当年在关内从军一路南征打过来安家落户的老派半文盲,脑子里还有着那种比较传统的对读书人的尊重和礼敬,从他宁可耗尽军功赏银也要从俘虏营里捞个会读书识字的老婆出来就可见一斑。
贺家的三子一女包括女婿,也就是杨义老爹,全都会读书识字就是贺家老太太的功劳,当然杨义的启蒙教育也是这么来的。
自从孟先生入住南沟庄,以杨义为首的十几户条件不错的家庭就都把适龄的孩子送来这里学习读书写字,还有那么几户条件不好的但是又想读书的,自家出一半贺三爷资助一半也可以来上学。
之所以不全都免费,贺三爷的说法是:如果一分钱不花这些狗日的占便宜没够的土农民会全都把孩子送来,只有自己家也出血才知道珍惜机会。
因为门下弟子的读书目的压根就不是科举,所以孟先生的课程安排就简单的多,上午读书识字讲些什么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下午再讲些国家官制,时局变化,地理环境等等,让学生们开开眼界知道大秦不只有南北六郡这一片地方,虽然他也知道可能有的弟子这辈子连兴平府都走不出去,但还是忍不住要多说点。
也许现在埋下一颗种子,他们后人的后人能进到关内去到京城看一看,转一转。也算不白受这二十几户人家的供养。
杨义是今年才发现孟珺和自己老婆长得一样,因为去年孟家爷孙来的时候,杨义还没觉醒前世记忆,自从认准了老婆以后就对孟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从家里带点吃的,路上摘朵野花和趁着没人的时候连绵不绝的情话,早就把小丫头拿捏的死死的,开玩笑前世孩子都快出来了的中年胖子,还搞不定一个涉世未深的黄毛丫头?
虽然班里还有几个丫头也在一块读书写字,但孟珺绝对是毋庸置疑的班花,剩下十几个小崽哪有几个不暗恋孟珺的,暗恋也没办法只能偷偷藏在心中看都不敢看了,谁让人家现在是大嫂?敢和南沟太子抢女人,吃顶了是吧?当然也有那个脑子活泛的早就攻略别的小丫头去了。
连同学都看出来了,孟先生当然没有理由不知道,在和贺三爷通过气以后也是保持默许的状态。
这个年代习惯如此,成亲都比较早,有的十四五岁已经是孩子爹了,晚点的十八九,过了二十就是大龄青年了。比如杨义老妈贺家大小姐十七岁嫁人十八岁生子,杨义十四了老妈才三十刚出头,还属于是妙龄少妇。
而杨义大舅贺继忠先生二十出头了还没娶媳妇就纯粹是高不成低不就给耽误了,高的娶不到庄子上的又有点看不上,毕竟是巡防营第三哨长官,成亲也得找个门当户对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