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营造
何秀才从旁拿出一个大包袱,包袱绸缎上的绣花色彩丰富、形式典雅,想来只有官宦人家才能拥有这样材质和绣工的包袱。何秀才拆开包袱,逐一向我们展示包袱里面的物品。包袱里不仅有随身的衣物和银子,还有一本书、一根木条、几根蜡烛和一包甘草片。
“这是我们在邱御史的房间里找到的包袱,随身物品都已全部打包好装进包袱,简言之就是一副畏罪准备潜逃的模样。此外,钟丫鬟还在祖堂神桌上发现一对烛台上的蜡油厚度明显不同,照理来说一对烛台上的蜡烛款式一样,同时点燃同时熄灭,滴油的厚度应当基本一致,但情况却不是如此,这说明一对烛台上的两根蜡烛在同时点燃之后,其中一根蜡烛被人调换了,所以滴油的情况不一样。巧合的是,邱御史的包袱里竟放着几根蜡烛,还有一包民间常用于解毒的甘草片,所以,我大胆推测,邱御史利用和黄道文一起在祖堂打坐的机会,偷偷将携带的毒蜡烛与神桌上的一根蜡烛调包,黄道文因此吸入毒烟中毒,而邱御史则口含甘草片解毒,所以安然无恙。从黄道文打坐完之后还能与我交谈来看,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中毒和毒发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所以邱御史也趁着这段时间间隔回房间打包随身物品,准备逃离,完美地撇清自己和黄道文遇害的关系。”
邱御史看了看从包袱里拿出的东西,点头说道:“没错,这些都是我的东西。我此次奉命来到土楼,有两个使命,一是慰问黄道文,二是搜集黄道文迕逆犯上的罪证。根据线报,黄道文虽然表面上与嘉靖同心修道,可事实上他却和嘉靖忌讳的阳明学派暗中勾联。阳明学派倡导反求诸心、强调个性的论调和正统的八股道学背道而驰,此种异端伪学必须消灭。所以我来到土楼,仔细搜索土楼的每个角落,寻找黄道文和阳明学派勾联的证据,却搜无所获。事出反常必有妖,收拾的越是干净就越是说明内有隐情。所以我认真分析了土楼的结构构造,判断哪里有可藏东西的暗道。土楼内流传一句俗语,说的是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三合土就是土与砂、石灰的混合物,是修建土楼墙壁的主要原料,人们将三合土与猪肉并提,可见三合土的珍贵。三合土的珍贵之处在于以它为原料加上红糖、糯米粉调和的粘合剂夯土修筑砌成的土墙连钉子都很难钉入。除此之外,土楼在夯墙的时候,还要在墙里加入杉木枝条作为墙骨,起到支撑的作用。坚固的骨架加上坚强的外墙,造就了土楼风雨不倒、刀枪不入的奇迹。经过我的分析,阳明学派的书籍要逃过官府的查处进行收藏,必须是存放在一个空间大,隐蔽性强,干燥防虫的地方,所以,我认为一米多宽无坚能摧的土楼墙体就是最好的存放地点。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果然在土楼墙体里挖到了阳明学派的典籍,只不过它不是记录在纸上,而是刻在作为墙骨的杉木上,也就是你们在我包袱里看到的那一根木条。”
我拿起包袱中枝条,发现上面确实刻满了字,我仔细辨认,枝条上刻的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区分善恶,按自己的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正道。显然,黄道文与阳明学派的人秉持的“心存大善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事作风,不仅与“尚礼仪不尚权谋的”八股道学思想背道而驰,而且给嘉靖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作为统治者不得不想,若自身的行事作风与阳明学派心中的大善不符,是否阳明学派也会对嘉靖无所不用极其,这对统治者而言不堪设想也无法容忍,因此,打压阳明学派是嘉靖的必然选择。
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衫木枝条坚硬,不容易腐烂,更在外墙的包裹下隔绝下空气,存放百年都不成问题,将学说雕刻在杉木上,被当局忌讳的思想也将随着杉木流传百年,为后人所知晓,而这些思想的孰是孰非,也将由后人来评判。
“你说在土楼墙体内没找到纸张,那你包袱里的书信又是怎么回事?”
“我想以黄道文有志竟成的作风,肯定不满足于私藏禁书这么简单,必定还会想法设法和阳明学派的其他人联络,甚至还会资助他们四处游学妖言惑众,所以我又进一步思考土楼何处还有能够藏东西的隐蔽场所。我想,土楼难以攻破,不仅在于他外墙高大坚固,还在于它埋入地下的墙基有一米多深,所以入侵者不仅面对高大的土楼望洋兴叹,就是想挖地道攻进土楼的机会也没有。因此,既然土楼的墙基深入地下,顺势在地下挖个密室也是绰绰有余。经我观察,黄道文每日最常待的地方就是祖堂,他不是空想家,不会整日耗费大把时间在祖堂却无所事事,所以我想密室的入口应该就在祖堂。但土楼内人多眼杂,祖堂只有在黄道文例行打坐的时候才不会有人进入打扰,这是我搜索祖堂的最好机会,因此,我主动向黄道文提出随他到祖堂打坐,并随身携带加入曼陀罗花粉淬炼而成的蜡烛,趁黄道文不注意的时候将它与烛台上的一根蜡烛掉换,曼陀罗花粉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具有致人昏迷的效果,我提前口含甘草片解毒。黄道文被迷晕之后,我在神桌的跪垫下找到了通往地下室的暗道,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不仅四通八达,而且物资丰富,就算土楼被侵略者围困,里面的物资也足够自给自足撑上数月。土楼不仅有铜墙铁壁,更有禀实的粮仓,难怪连所向披靡的倭寇也无可奈何。当然,我也在地下室里找到了黄道文图谋不轨的物证,就是包袱里面他和阳明学派勾结的书信。”
我随手拿起一封书信浏览,上面写着“闽地斥跷确,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而九也,海禁断其生路,故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按照黄道文在书信上的说法,闽地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不仅是因为日本浪人作祟,还因为海禁断了以海为生的闽地人民的生计,所以他们被逼上海上,与日本浪人勾结,与之为伍,使倭患愈演愈烈。
看来,黄道文在发现倭寇越打压越猖獗的复杂成因后,试图疏堵结合、釜底抽薪。一方面,他从海禁的支持者,成为海禁的反对者,组织闽地的乡绅豪强共同弹劾海禁强硬派朱纨,致使朱纨被革职、悲愤自尽,从此朝堂再无人敢自告奋勇前往闽浙坚决执行海禁政策,使海禁政策束之高阁,让百姓有机会出海谋生;另一方面,他致仕回乡,带领当地壮丁修土楼、筑高墙,广积粮、练兵法,以守为进,使倭寇进村后无物可掠,无财可夺,入海为寇的闽地渔民见无利可图自然作鸟兽散,另谋生路。黄道文的抗倭思路独辟蹊径,或许真能奏效,但这不仅与大明祖制不符,更与嘉靖的意愿相悖,所以这种思路注定无法搬上台面,只能暗中进行。
邱御史双手环抱在胸前,摆出理所当然的面孔说:“我搜集完罪证之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所以赶忙收拾包袱,准备连夜回京。我的任务只是搜集罪证,所以我根本没有杀害黄道文的必要和理由。”
邱御史的任务是搜集黄道文的罪证,他无需自找麻烦杀害黄道文,否则,不仅要承担忤逆旨意的风险,还要冒着杀人不成反受害的危险。只有真凶可以说谎,除非邱御史是真凶,他真正的任务不止于搜集罪证,否则邱御史就没有理由杀害黄道文。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