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宋武崩 不忘北伐 (3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 宋武崩 不忘北伐 (3 / 6)
        刘裕闻言叹息道:“北征胡虏、收复失地,若能再与朕五年阳寿,心愿足矣!”。

        时不可待,刘裕精力恢复不久即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北伐之事。檀道济、沈林子、胡藩、王弘、向弥等将皆受招赶回建康参加。刘裕言道:“如今国中新政皆以落实,百姓殷富、兵源充足,朝廷的府库充盈,又闻北魏与胡夏之间年年交战,此时正是北伐良机。”。

        众将纷纷赞同,个个摩拳擦掌。刘裕见状十分欣喜,片刻后又叹息道:“当年朕北伐中原,平定关中之后,本欲就地厉兵秣马,然后联合已经称臣的西凉夹击北凉与西秦;再与西凉一道灭掉胡夏;然后联络辽东的北燕,三军齐发讨伐北魏。朕预料不出五年天下必然一统。然而先是刘道合弃世,朝中混乱,朕不得不回师稳定朝局。而后关中内乱,被胡夏乘机袭取,可惜朕数位肱骨上将皆丧生此役,北伐由此未尽全功!”。刘裕面露惋惜之色,随后继续言道:“其后南朝多事,叛乱多起,朕上受天命、下奉民望,不得已即位称帝,然而朕时时刻刻未忘北伐之事。收复故土、救苍生于水火是朕毕生之宿愿,诸卿务必与朕同心,奋勇向前,一战而功成!”。众将齐刷刷的跪满殿中,山呼“奋勇向前,一战功成!”。

        刘裕与众将商讨之后,考虑到北魏正受到胡夏与柔然的两面进攻,已是焦头烂额,于是决议大军先集中彭城,再渡过淮河汇合王仲德的大军,然后兵分四路,一路由檀道济率领自泗水出,再渡过黄河北进;一路由向弥率领水军乘坐青州战船渡海直击北魏冀东;一路由胡藩率领先到洛阳,然后北上渡过黄河;另一路有沈林子率领从滑台渡河。再令王弘镇守江州、宜都王刘义隆镇守荆州、庐陵王刘义真镇守豫南、加谢晦为领军将军会同傅亮、徐羡之等辅佐太子刘义符暂领朝政,自己御驾亲征驻军洛阳。同时遣使渡海沟通北燕,令其在辽东对北魏施加压力。布置妥当后,众将接令退出,谢晦等人留之未走。

        谢晦言道:“北伐大军出师在即,为何陛下似有忧色?”。

        刘裕叹息道:“想当年义熙北伐之时,我北府大军人才济济,何其雄壮,如今大部分将领都已故去,剩下的也不复当年英姿,有的已经垂垂老矣,怎能不叫朕神伤呢?”。

        谢晦等人闻言也露出忧伤之色,随即安慰道:“众将虽老,但智谋仍在,陛下不必太过忧虑!”。

        刘裕依旧叹息道:“朕麾下众将,可堪帅才者唯有王镇恶、朱龄石二人,王镇恶长于谋略、遇事果敢而又甚得军心;朱龄石生性沉稳、不骄不躁但又善于抓住战机,只可惜此二人都已往生。”,刘裕似是回忆往事般接着说道:“朱超石、沈田子、傅弘之皆是难得的大将之才,只可惜也都不在了;刘敬宣勇武过人但稍逊谋略,不过凭其威望镇守要冲,则天下无人敢犯,可惜却死于非命;檀道济虽然是难得的大将之才,但是遇事容易冲动,比起王镇恶还要稍逊一筹;沈林子武艺超群、生性豪迈,每每作战皆冲锋在前,颇似朕年轻之时,只可惜还是稍逊谋略;王仲德颇有智谋、进退有度,只可惜已然年迈;胡藩、向弥等人可作先锋,但无法独担大任,朕令其各统帅一路大军也是无奈之选。如果王镇恶、朱龄石等人还在,朕何虑之有!”。谢晦等三人皆是心腹之臣,刘裕也不怕在他们面前实言相告。

        谢、傅、徐三人听完刘裕的一番肺腑之言,不禁深深佩服陛下的知人之明,同时也对此次北伐感到忧虑。

        刘裕明知此次北伐上将不足,但是想到自己时日无多,只能做这殊死一搏!其实谢晦不但善于理政,用兵谋略也颇有一套,当年义熙北伐时,谢晦跟随刘裕左右,常常献出良谋,从此得到刘裕器重并引为心腹。不过由于谢晦极其自负,别人的意见,他都会出言反驳,就连刘穆之从健康送来的策略,他也会提出不同意见,此举深为刘穆之所不满,当年刘裕本打算上奏朝廷要任命谢晦为侍中,也因为刘穆之的反对而未成。刘裕本来打算此次北伐要带谢晦于左右的,但考虑到国内军政后勤事关重要,需要谢晦、傅亮、徐羡之三人共同理政才行,于是作罢,毕竟此三人加起来也不及刘穆之之才。

        永初三年三月,宋帝刘裕站在建康宣武门的城楼上,左右两侧站满文武百官,太子即诸位留京的皇子也立在皇帝身旁。城楼之下二十万宋国精锐正在等待着皇帝的检阅。

        这是一场阅兵也是一次北伐的誓师,城下大军军容齐整、旌旗鲜明,二十万大军密密麻麻而又井然有序的分成上百个方阵。骑兵、步兵、战车、弩队,俯瞰之下坚甲利刃、劲弩长戈,实在是星旗电戟、马壮人强,正可谓“铁马金戈城楼下,如火如荼长江边”。

        檀道济、沈林子、向弥、胡藩等诸多将领策马列于军阵之前,此时数十万大军见到刘裕来到城头,兴奋的喊着“万岁,万岁,万岁......”,呐喊之声震天动地。

        看着城下二十万雄伟将士,刘裕心中也豪情骤生,日前对于北伐还忧心忡忡,如今却信心十足,他不禁对身旁大臣说道:“如此雄壮之师怎愁北伐大业不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