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绕武关 青泥大捷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 绕武关 青泥大捷 (2 / 5)
        镇守潼关的皇叔姚赞听说姚恢渐渐逼近,任命宁朔将军尹雅为弘农太守令其坚守,自己则亲率大军回到长安。姚泓见姚赞赶回,感慨道:“朕德不配位,乃至外敌侵扰,而又祸起萧墙,既有负于祖宗,又无颜见到各位叔父。前日姚懿先谋逆而灭亡,如今姚恢又带领部众在内反叛,为之奈何啊?”。

        姚赞言道:“姚懿、姚恢之所以敢称兵犯上,都是由于臣等大意软弱,没有及早遏制打击。”,接着又掩面而哭道“臣和大将军不消灭这个叛贼,就无颜再来见陛下!”。姚泓于是班赐财物给军士鼓励再送他们出征。

        这时姚恢正从曲牢进驻杜成,姚绍和姚恢在灵台相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一时间难分胜负。就在这时,姚赞等各路勤王大军相继赶到,姚恢陷入被动包围之中。

        原本就因为犯上作乱惴惴不安的姚恢部署,此时见大军已然集结,更是惶恐不已,姚恢帐下大将齐黄等纷纷带领部署反正。

        姚恢得知众将叛离,十分愤怒,忙引大军进逼姚绍,意图与之决战。就在这时姚赞大军突然从后方夹击,大破姚恢的军队。姚恢死于阵前,跟随他的三个弟弟全部战死。

        虽然平息了叛乱,但是想到战死的皆是宗族兄弟,姚泓悲伤恸哭,下令用公候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话说得知关中姚恢叛乱,而镇守潼关的宗室姚赞撤军平叛,身在洛阳的王镇恶、檀道济等晋军将领,认为机不可失,于是不等刘裕到来,就决定率军进攻。行军途中分兵两路,一路由王镇恶猛攻潼关,一路由檀道济与沈林子攻打关东地区后秦最后的地盘——蒲板!

        而就在关东激战正酣之际,当初五路大军其中一路的两名主将正在激烈的争执着......

        关中平原北依黄土高原;南凭秦岭山脉;东面乃崤山、黄河折曲之地;西镇陇山,天险环绕。先秦时称它为四塞之地,所谓四塞乃是四座雄关要塞,分别是东函谷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拱卫之地,古称关中。关中平原,田地肥美、民众殷富、沃野千里、蓄积多饶!秦、汉凭此而得天下。特别是东面函谷关,正是关中势力争夺天下的凭寄所在。但是随着沧海桑田,河水改道,原本函谷关北面的黄河河床渐渐露了出来,战略价值下降,逐渐被后代建立的潼关所取代,于是潼关便成了后世关东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而南面的武关也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所依秦岭而修,自古便是秦、楚交界之地,虽不如函谷关、潼关的战略地位,但险要成度也不逞多让。武关两侧皆是巍巍高山,关西处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只有一条路径,最窄处两架马车并排而不得过。当年秦、楚两国都在此径修筑关隘,彼此遏制。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便拆除了楚武关。当年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但却乘项羽攻打函谷关之时,刘邦绕道武关,乘其不备攻下关隘,率先进入关中称王!

        武关易守难攻,素有“百二秦关”之誉,也就是说两名守城将士足矣遏制上百攻城士卒。历来关中政权因为其险要,皆不留太多将士驻守,后秦守卫武关的守军也就只有数千人,但正是这数千人,便能死死扼守住武关天险。

        当初刘裕在建康谋划之时,共派遣五路大军伐秦,除了攻打的关东的四路外,还有一路人马便是由建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领跨越荆北之地从武关而进,当时刘裕给他们的命令是袭扰后秦,牵制秦军!但二人所率领的一万人马绝不可能攻下武关,于是沈、田二将在数次尝试后,只得暂时住扎在武关之外的山谷中。

        “啪”的一声,酒碗扔在地上“粉身碎骨”,“我乃堂堂大国上将,竟然被困此山中,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实在让人憋屈!”。军帐内,沈田子正在大声发泄着他的不满。

        傅弘之见此,劝慰道:“武关天险,易守难攻,我军攻打多次,皆无功而返,况且我部本为牵制秦军,并非主攻部队。”。

        一听此言,沈田子更家恼怒,对傅弘之嚷道:“其他将领正在关东攻城略地,就连吾弟也立得大功,为何我等要被派于此处,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