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 吞并殷杨 后凉立国 (1 / 4)
桓温共有六子,桓玄乃其幼子,据说其母马氏见流星下坠于铜盆中,变成二寸左右的火珠,就以水瓢接取吞服,之后便有身孕,此传言虽颇具神怪色彩,但在那个时代无疑会提高桓玄的身价!桓玄从小就仪容英俊,聪慧不凡,所以甚的其父桓温喜爱。桓温临终之时让他承袭南郡公的封爵,作为桓氏家族的家主,只是当时桓玄年龄尚幼,于是荆州军民事务皆由其叔父桓冲代理。
桓温当年威震天下、权倾朝野,晚年更有篡位之心,所以这显赫的身份反而成了桓玄的包袱。他很长时间都郁郁不得志,并被滞留京师,几成人质,并且经常受到司马道子之流的羞辱与打压。桓玄一直心怀大志,野心十足,后来出任宜兴太守的途中,曾感慨道“父为九州伯,我为五湖长”,于是弃官回到荆州,经过他多年的经营,总算据得荆州,但此时的桓玄,封疆大吏再也无法满足于他,他要得到的是当年父亲没有得到的——天下!
江陵东郊,新建了一处高台,此台高逾数丈,蔚为壮观!此刻有三位身穿吉服的人物,正迈步沿阶朝高台顶端走去,为首一人,英俊潇洒,意气风发,此人正是桓玄。后面跟随着的两人,须发皆已花白,一人似儒士模样,气质颇佳却满脸尴尬;一人虎头燕额,威风凛凛但双目满是愤愤之色。这二人乃是殷仲堪和杨佺期。
原来司马道子听从司马尚之之计,把这三人绑在一起,打算让他们互相攻伐,朝廷可坐收渔利。但这三人都是精明之人,自然不会上当,反而对朝廷的调任、削权颇为愤怒,于是在桓玄之兄桓伟的串联之下,三人决定会盟,不再接受朝廷的号令。因为桓氏在帝国西镇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桓玄自然被推为盟主。
不过殷杨二人其实内心对桓玄颇为忌惮,遂私下结为姻亲,打算联手抗衡桓玄,而桓玄的目的也只是稳住对方,一场结盟只是各自心怀鬼胎的缓兵之计罢了!
而在结盟之前,他们的矛盾就已经快要爆发了。身为弘农杨氏的杨佺期,一直以中原名门自居,却因桓玄没有给与他相应的礼遇而心怀不满,在他心目中哪怕结盟是假,但盟主之位怎么也应该是自己来做,而他又担心桓玄迟早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便想在盟誓之时除掉桓玄。
杨佺期走在桓玄身后,一直凶狠的盯着对方。他手按剑柄,眼神不时与台下自己的甲士交流着,而台下杨佺期的甲士们也个个跃跃欲试,仿佛在等待号令,随时搏杀。这一幕全都看在了殷仲堪的眼里,就在杨佺期准备拔剑之时,殷仲堪一把挡住,压低声道:“杨公意欲何为?”。
杨佺期冷冷的说道:“桓玄小儿,阴狠狡诈,如不早除,他日你我必被其所害,今日此时他无防备,正好下手!”。
殷仲堪闻言大惊,看了一眼走在前面的桓玄,盯着杨佺期沉声道:“杨公千万不可,他与我等相约盟誓,我等却在盟誓之时杀他,恐遭天下物议,况且这里是桓玄的地盘,杀了他,我们能走的了吗?”。
话正说着,桓玄已经来到誓台顶端,转身看着下面两人,似有戒备之色,杨佺期只得作罢......
得知三人筑台结盟,司马道子怒骂司马尚之愚不可及,弄巧成拙!不过司马尚之倒是仍然坚持三人必会互相火拼,果然没过多久这一幕就发生了。
桓玄为了可以独霸荆楚,不断招兵买马,广植心腹、四处安插亲信。他以其兄桓伟为辅军将军镇夏口;行军司马刁畅,督八郡,镇襄阳;派桓振、冯该控扼浔阳,并迁徙沮、漳近万户蛮人至江南,设置武宁郡;再广收流民屯于绥安郡。随着桓玄实力渐渐强大,于是开始图谋殷、杨。
桓玄先是上书朝廷,要求扩大领地,收回分给杨佺期的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此举正中司马道子父子的下怀,于是立刻应允。杨佺期果然大怒,急忙修书与殷仲堪,相约共同发兵讨伐桓玄。而桓玄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于是也修书给殷仲堪,约他讨伐杨佺期,并威胁道“今日本公即将讨伐杨佺期,大军已屯住长江口,如果足下与我没有二心,可率军相助,不然我将率军进入长江,直抵江州!”。
殷仲堪陷入两难的境地,虽然他与杨佺期私下结盟,但其实内心却十分畏惧桓玄,于是分别修书给桓、杨二人,皆言自己粮草不备,不宜出兵,打算维持中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