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回 殿中吴芒献三策 军前韩亘传五条 (1 / 4)
上回说到纳古琪风尘仆仆,费心奔走,终引得所认大才吴芒,又于空国赚得一猛士,然吴芒又三离恕土,般慈君臣亦因此奔走,吴芒终备礼欲觐恕王。
纳古琪携吴芒进殿面君,般慈与赵英正于殿中静待,待其至殿中,般慈见吴芒,待其行礼之后,亦敬拜其曰:“先生不足七尺之身,其貌亦不似古之智者模样,然数举我恕国要害之所在,般慈感佩。”
吴芒曰:“芒此生遇人无数,代国君王,高位之臣者亦多有面见,然如此坦荡言芒形貌之人,恕王乃第一人,琪言芒曰恕王有古文人之风,今日芒信矣。”
般慈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过乃分人之别,无有定人之能也。先生此前两番离国,便直指我恕国两大国疾,今听闻先生三离恕土,不知恕国还有何疾,寡人必当纠之以正。”
芒曰:“此番离恕实乃身无长物,遂离恕以备面君之礼。”
般慈奇,遂问何礼,吴芒便于怀中取出一物,此物以布帛裹之,般慈见其形制,问曰:“非乃一明珠焉,若如此,寡人不敢受之。”
吴芒未答此问,展开布帛,其内竟乃一石,吴芒谓般慈曰:“此前便有耳闻乾师为恕谋得三大国略,芒佩服之至,今日芒斗胆便再献三策,助乾师全此国略,届时我恕国上取崇霄,则此崇霄之石可为垫脚之石。”
般慈闻之,大振其神曰:“如此,赵英三略,吴芒三策,则我恕国起势可待。”
听得此言,赵英曰:“如此,当由王断”,遂引纳古琪出。
吴芒感叹曰:“献策相避,乾师真君子之风。”
待二人出,吴芒谓般慈曰:“乾师所谋三略乃国之方向,今天吴芒便有三策,为国之路,此三策乃分部治政,合部治军,独部治法。分部治政者,以赋授功,以功授地,各部治地,先以各族之功将地分至族,各族再依分地之法分所得之地入户,如此王上掌其授地之权,而不忧各部治政之乱;合部治军者,颁军授令,各部混编,如此,各部为求其功,必互为成全,而不惧将权过大,军者,国之重器,必掌于我王之手;独部治法者,一族掌法,然犯法治族,犯法之人之族同受国法,国法罚人者为轻,罚族之功者为重,如此,执法有序,而又无所私,有法之威严,又不致法中无情。然后再设两部,名宗部、司部,宗部执相邦之职,司部执大廷典之职,每五年为一任,我王评功绩前五之部族,各部中德行高洁之人各从其中选三族相投,我王再由拥者前三中指出宗部、司部。如此,各族所封之地所倚者乃部族之功,而功又来于赋税战功,族人犯法便去其功,地乃万民之本,由此各族当以功绩为先,各族自治便无有懈怠,欲保其功,则各族均治其民谨慎。此策即便无有新地,亦可求宗司两部之职,并可得十三部龙头之荣,旦有失土之危,取土之战,则举国同心!”
般慈闻之,顿有迷雾渐散之感,遂拜吴芒大才。
吴芒续言:“如此,来投士子,可择所好之部而事,不惮其才与庙堂相左,各部文治各有所长,然又互为参照,各论士子可以各部为基以证其才,他日谋求他原之时,便能兼容并蓄,而不生乱。当下之时,我王可封上项部为宗项部以掌相邦,封公离部为司离部以掌大廷典,如此,三策行来便与此前无异,再经五年水滴之融,可保此法行之有效而又不惮国乱。然我王当下尚有一难,此难在军,我恕国尚无人有上将军之才,前将军韩亘勇猛异常,若他日能于兵事有知,或可掌上将军之位,然今时今日,其才不足也。”
般慈听完此言,便明吴芒所言之意,然其心中尚有顾虑,遂问曰:“如此重部族,轻个人,可有各族行赏罚不明之忧?”
吴芒笑曰:“若如此,则其功绩必远落他部,届时其族中族老亦不能忍也,且若有突出之人,王上可收入庙堂,为王上亲用,更有爵位封赏握于我王之手,王上可以功赐爵,此事不成顾虑。”般慈疑虑便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