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外白渡桥 (5 / 6)
数理化生?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能教的了吗?
“难道只能干老本行?当英语老师?”李重光不大愿意教这个,这专业是老爹选的,他想学计算机来着,然后好去阿里腾讯。
“实在不行,先凑活着干,后面再转职,倒是去哪所大学,要好好考虑。”
这年头,放眼全国,大学就那么十多个,毕竟新式教育才开始兴起,高等教育就更不说了。
民国后,各种国立、省立和私立以及教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增加近十倍,但大学生人数却不多,49年解放时全国才两万毕业生。
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才走上繁荣昌盛,及至改开恢复高考到大学扩招,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一千万大学毕业生,一百万硕士研究生,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李重光思考着去哪所大学。
武汉的自强学堂,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上海的南洋公学、复旦公学和同济医学堂,成都的四川中西学堂,杭州的求是书院,北京的京师大学堂和清华学堂,苏州的东吴大学,济南的山东大学堂,南京的三江师范学堂,西安的陕西大学堂,太原的山西大学堂,长沙的湖南高等学堂,兰州的甘肃法政学堂……
他人在上海,大学四年也在这,对这还算熟,虽然是陕西人,但考虑到短期工作和长期发展,还是留在这为妙,毕竟租界比较安全。
这样一来,排除不适合的,只有几个可以选择,南洋公学、复旦公学和同济医学堂。
同济全名同济德文医学堂,是在华的德国人开办的,他既不会德语又没学医,去了人家也不要,最先排除。
下来就是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是交大前身,最早是官民合办,后来改隶邮传部,校名也随之更改为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辛亥革命后,监督唐文治将校名改为南洋大学堂,同时担任第一任校长。
后世的上交徐汇校区,就是南洋公学校址,目前属上海县管辖,不在租界区。
南洋公学是国立学校,这也意味着薪水什么的,都是由国家来,而据史料记载,北洋政府欠薪,所以国立大学还是算了,私立相对靠谱一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