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杜洛周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杜洛周 (1 / 2)
        526年,正月,居庸关。

        上谷举旗造反已经将近五个月了,这段时间杜洛周重现了当年破六韩拔陵的盛况,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发展非常迅猛。

        杜洛周原来是柔玄镇镇民,曾追随破六韩拔陵起义,兵败后同其它镇民一样被安置到河北,再后来迫于饥馁也一样随大家流亡。流亡到上谷一带的时候,杜洛周觉得这样下去迟早会饿死,反正都反过一次了,再反一次轻车熟路。于是他重新竖起造反大旗,沿用破六韩拔陵的年号,召集各处流民再次奋起反抗。六镇的流民此时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一看有人领头带着大家去抢粮,很快便聚集过来,附近很多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也纷纷投靠,叛军人数很快达到数万之众。

        聚集起部队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带领大家结伙出去抢钱抢粮抢地盘,这样才能保持人心不散。上谷地处幽燕之间,到幽州和燕州差不多远,但到幽州需要先打下居庸关。现在流民初聚,战斗力还不够,杜洛周试探了一下居庸关,发现硬攻基本是没可能的,便调转部队向西去打燕州。这次叛军比上次北镇叛乱的时候更加差劲,不光攻打燕州治所广宁,还在周边大肆抢掠,不管官军平民,统统抢光杀光。

        燕州刺史叫崔秉,出自博陵崔氏。崔秉为人壮侠,虽然有些喜欢贪财的小毛病,但守城大事绝不含糊,闻说叛军来攻,立刻组织官军据守广宁,同时飞书向朝廷告急。

        朝廷听闻上谷出现叛乱,第一反应不是救燕州,而是先挡住叛军南下的路线,防止京城腹地受到威胁。一旦叛军向东南经居庸关穿过太行山,就可以到达一马平川的河北河南平原地带,甚至可以直抵首都洛阳,这个风险可太大了。

        因此,朝廷马上任命幽州刺史常景为行台,让他跟都督元谭一起,在上谷南侧长城沿线组织防御,务必阻止杜洛周南下。常景领命,立刻将幽州各县百姓都集中到县城,从卢龙塞到居庸关沿线的各处关隘都安排了重兵把守,元谭则屯兵居庸关,严阵以待。

        崔秉只是起了个报警的作用,广宁守城的事情还得自己扛着。

        应该说,崔秉守城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一直在全力坚守,没有给叛军任何机会。

        这时崔秉的儿子崔仲哲回到了洛阳。他前段时间随同元渊到六镇去平叛,没有留在父亲身边,现在北伐任务胜利完成,崔仲哲也从军中回朝复命,以军功被朝廷赐爵封为安平县男。听说幽燕之地叛乱再起,父亲被围在燕州好几个月,现在生死未卜,崔仲哲心急如焚,遂泣诉于朝廷请求去救援。胡太后感其忠孝,任命他为别将,让他去都督元谭那里报道,协助元谭守城平叛。

        崔仲哲刚到军中,还没来得及说服元谭派兵去解救燕州,情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幽燕的东北是安州,当时北魏政府被北方和西方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财政吃紧,便开始大肆克扣其他各处的军队粮饷。现在正值数九寒冬,安州的石离、穴城、斛盐三地戍军缺衣少食,不堪饥寒,遂举旗造反,聚众两万多人打算去投奔杜洛周。

        杜洛周得到消息非常高兴,立刻放下打广宁的事情,亲自带兵去接应这些新生力量。

        杜洛周如此重视这些新投奔的官军,一方面是这些正规军的加入可以壮大自己队伍的人数和声势,更重要的是,这些正规军原来的驻地都在长城沿线,起义之后顺势拿下了多个长城关隘作为给杜洛周的见面礼。这相当于在卢龙塞到居庸关的钢铁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居庸关的地形优势瞬间不复存在,再也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第一雄关,而是变成了长城上一个大一点的隘口而已,杜洛周也不再需要从关下硬攻,只要沿长城一路向西平推就可以了。

        攻守形势出现逆转,官军不能再呆在居庸关死守,那样只会处于被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于是崔仲哲奉命带队去阻击正在路上的叛变官军。

        崔仲哲的部队行至下口,正碰上气势汹汹赶过来的叛军,双方一场混战,崔仲哲这边的人数太少,挡不住求生欲强烈的叛军,很快就被滚滚向前的叛军人流吞噬殆尽,崔仲哲战死在长城之上。

        时值深夜,叛军吞没崔仲哲的队伍之后,不做停留,继续向前直抵居庸关,元谭虽然已组织官军迎战,但叛军实在是不讲章法,蜂拥而上乱砍乱杀,杜洛周此时也已抵达关下,见状立刻组织手下的部队开始攻关。两路夹击之下,元谭的部队招架不住,溃败逃散,元谭弃军一路逃归洛阳。

        杜洛周终于拿下了居庸关,打开了南下的大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