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相杀更相爱——苏轼and王安石 (2 / 3)
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
他夸王安石的诗写的像李白一样好,文章像韩愈一样妙,我自己已经老了,但雄心仍在;以后怎么办呢?还有谁能比得过你呀!
这个评价绝了,简直把王安石夸上了天!我们客观来看,欧阳修的评价并不为过,王安石也的确是个鲜有人与之争先的人物。
很多人对王安石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因为“熙宁变法”的失败,还有就是他贬谪了很多伟大人物。
先看苏轼碰上王安石,能有什么样的火花?
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1年),此时的王安石已经身居高位,肩负着皇帝期望,热热闹闹搞变法。
苏轼反对,他将苏轼贬到杭州西湖当通判。
其实反对新法不止苏轼一个人,还有欧阳修、司马光等等。老师欧阳修反对,他让欧阳修下台,变成“欧阳退休”。司马光反对,他将其贬到洛阳,让他在那安安心心地写《资治通鉴》。
乍一看王安石似乎有点绝情,但其实不然,他是贬谪了他们,却从来不迫害他们,只是因为政见不同,不让他们参与政治讨论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其实所谓乌台诗案无非是朝廷中一些人迫害苏轼的文字狱,意在将苏轼置于死地。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被罢相闲居金陵(今天南京),听闻此事,立即上书神宗,书言:“安有盛世杀才子乎?”我们这样一个开明的时代,怎么将我们自己的天才杀害呢?可见王安石对苏东坡的高度认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