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刺杀董卓的曹操
大丈夫生逢乱世,自当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干事业,不是空口说白话,是需要本钱的,要么有钱粮,像淮南袁术,地广粮多;要么有威望,像河北袁绍,四世三公。只要振臂一呼,总不乏追随者,自然可以成就一番功业。
如今,面对董卓乱政,血腥镇压,朝堂上的臣子们,那是敢怒不敢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满朝文武大臣,唯有王允一人,还算是清醒,利用自己过生日的机会,召集汉朝旧臣,到府中一聚,商量对付董卓,真是老奸巨滑。
在会上,群臣们议论纷纷,近乎表演一般,众人哭哭啼啼,却有一人,抚掌大笑,犹如鹤立鸡群,不急不慢的说道:满朝大臣,就算是从夜里,哭到明天,再从明天,哭到夜里,就能哭死董卓了吗?众人不由抬头一看,原来是骁骑校尉曹操。
见曹操扰乱了气氛,众人不悦,王允对曹操就是一顿斥责。不料曹操也不生气,还是说道:我笑的不是什么事,只是笑,满堂大臣,没有一个人,有一计划,杀死董卓的。曹操虽然没有才华,愿意略施小计,可以砍断董卓的头颅,悬挂在都城门外,以示天下。
曹操又怎么会是一般人,他看问题,总是看得比较长远,从接触董卓以来,就发现,这个人不是个好领导。明白董卓,刚愎自用、触犯众怒、不得人心,这样的领导,能走得长远吗?
在废帝一事上,做得太过份了。上至国家重臣、下至地方军阀,个个反对,没几个人支持他的。董卓在这样的形势下,又能走多远?即使王允,不用连环计杀他,别人也会杀他。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选择退出董卓集团,加入反董卓阵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是曹操好出风头,或一时心血来潮,早在董卓乱政之初,曹操就知道此人定不能长久,早就有了取而代之、谋取天下的打算。问题是,董卓手握大权,又有吕布从中相助,要想杀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操只能不动声色,暗中积蓄力量。在别人避之,尚且惟恐不及的情况下,曹操却是主动接近,逐步取得了,董卓的赏识和信任。
曹操行刺,是做过充分准备的,不把家小留在京师,而是送回老家;不用普通刀行刺,而是向王允,借七宝刀。没有了家小在京师,就没有后顾之忧;向王允借七宝刀,已经做好了逃生的打算。即使行刺不成,还能以进献宝刀之名,拖延时间,趁机逃走脱身。
王司徒,老奸巨滑,自己看不下去,董卓的暴政,然后才跟曹操联合起来,用阴谋诡计,让曹操拿着七星宝刀,前去献给董卓,用来刺杀。
在当时,由于董卓十分信任曹操,因此曹操可以,自由出入董卓宫中,董卓见到曹操,也是笑脸相迎,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董卓有些累了,于是便躺下休息。曹操便拿出宝刀,正要行刺,不料董卓身后的一面铜镜,将刀光剑影反射到他的脸上,董卓也是个机灵的人,慌忙起身,询问曹操意图何为,曹操却假意献刀,董卓就一时没有提防,就信以为真。而曹操又说道,自己没有战马,董卓由于爱才,于是让吕布,替曹操选择一匹好马,曹操借机辞别董卓,只得顺势说是献刀,继而转身夺门逃跑。
曹操明白,刺杀董卓,不论成功与否?深入虎穴、冒险行刺,必定会引起朝野和天下震动,自己都将成为,众望所归的大英雄;而去了不杀,又可以为自己迅速积蓄力量,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想来按曹操一贯的脾气秉性,怎么可能甘心去为别人做嫁衣呢。
曹操刺杀董卓,可以扬名立万,让天下诸侯钦佩。董卓祸乱朝纲,人人都想除之而后快,但都死于董卓之手,对曹操而言,也有正义感,最主要是曹操早已想好,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和知名度,而刺杀董卓,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虽然以前,反对过董卓的人,都被杀了,然而毫无例外的,这些人,都受到了忠君爱国之士的拥戴和膜拜。董卓倒行逆施,早晚必死,刺杀董卓,可以让所有的忠臣良将,对曹操刮目相看,赢得身前身后名。
乱世之中,总要有人,力挽狂澜,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我曹操身为命运之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我的职责,也是上天的安排。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无需在意,至少我曹操努力过了,在以后想起,也不会有遗憾,徒余后悔叹息了。
荆轲一去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一场行动,刺杀董卓,曹操扶摇而上,在以后,必将翱翔九天,名满世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