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巾余部复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了曹操的朝堂,席卷了整个天下的黄巾军,又一次,卷土重来,死飞复燃。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宗教起义,影响深远,这场农民运动,持续时间之长,跨越州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震动天下之深,史无前例。黄巾军的前期,活动范围,主要是“青、徐、幽、冀、荆、扬、充、豫”等州郡,然而,当天公将军张角,黄巾军的精神领袖,兵败身死后,黄巾军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消失在大地上。
要知道,死了一个张角,还有千千万万个张角,已经开了头,张角死后,并不代表着,黄巾起义被平定,那些散落各地的黄巾余部,团结一心,在东汉各个地区,坚持斗争。
当时的自然灾害频繁,百姓们,又被东汉政府和地方军阀,变本加厉的压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黑暗无光。各地割据势力,又相互之间的混战,不顾百姓的死活,只为自己的利益,非要斗过你死我活,使百姓们的生活,举步维艰,活着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才是,黄巾军余部,他们藏于山林,坚持斗争的根源,等死不如抗争,争一下,也许还有希望。
黄巾起义前期,自从被曹操,镇压下去以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在以后,卷土重来,是余部一个以郭太为首的人,拉拢残余部队,重新起义。中平五年,白波军又联合,生活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诸山深谷之中,活动的黑山军,聚集在一起抗争,反抗朝廷。而王芬的那场政变,就是以消灭黑山军的名号,来欺骗皇帝的,可惜因为星相,功亏一溃,成为了一场笑话,只是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
黑山军,是一支由太行山,东西两侧高深山谷间,生存的义军组成的,分布在各个山头,凌凌散散,名义上是由张燕统一领导指挥,这是各自为政,全盛时期人数达到百万。
白波军的鼎盛时期,锐气无人可挡,转战河东郡等各地,激战那些地方官僚,与豪族势力,形成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让京师百官震惊,汉灵帝忧虑不己。
黄巾军多是由,苦大仇深的农民阶级组成,他们对地主阶级极为痛恨,在与地主阶级的斗争中,表现异常坚定。朝廷说他们“烧官府,劫聚邑“,这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一面之辞。
为了坚持斗争,黄巾余部,在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坚固的堡垒和工事,并且在自己的根据地,进行生产,发展力量,这才是长久之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黄巾军之中,不缺乏谋士,智囊。若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迟早会被朝廷逐个消灭,难以成事。
黄巾军余部的坚持斗争,对当时地主豪族的打击特别大。作为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汉灵帝,不得不建立,地主阶级的统一战线,来围剿黄巾军余部。因此,鼓励地方豪强权贵,建立私人武装,修建据点,配合朝廷去对抗黄巾余部,好像天下早点太平,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
而在黄巾军中,由于没有服役年限,往往是一人参军,全家老幼都跟随着,拖儿带口。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想而知,黄巾军战斗力的强大,是来自他们数量庞大,兵源充足,往往父亲死后,儿子怀着仇恨,可以继续,坚持长期斗争。
黄巾起义,是张角利用宗教,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结果。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宣扬了一个,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都能自由幸福的太平世界,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王朝为目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就是,政教思想的可怕。
黄巾军的死灰复燃,又开始攻略郡县,朝廷派军讨伐,却失败了。这时候的汉灵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忧虑不已。而黄巾余部此伏彼起,虽然没有第一次那么浩大,但却让朝野内外十分头痛。
为了有效镇压起义,汉灵帝接受了,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残部,稳固天下太平,却不知道,自己走了一步臭棋,再也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腐败无能的朝廷,一步步走向灭亡,直至消失。
汉灵帝下放权力,助涨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群雄得以有实力,互相攻击,逐鹿中原。那些野心家,为了自己的私心,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终于在黄巾起义的折腾下,为东汉帝国,补上了致命的一刀。
黄巾起义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各路牛鬼蛇神,争相上演,唯有曹操一人,心系天下百姓,想要挽救,这艘即将沉灭的大船。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