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回 制蚕种小伙识新友 隔板墙姑娘听故事1 (2 / 8)
也许有看官还记得,前面有一个疑问,即在梨树湾烧完荒,还没动锄头哩,讲故事的居然就说开荒成功了?现在到了解答那个疑问的时候了。
在刚开出的荒地上第一次“挖”包谷,有些特别,略述于后。
两个有经验的老场员走在前面,一人撒包谷籽,一人撒黄豆。大队人马排于后,用锄薄薄地“片”一点土将种子掩盖住就行了,没有种子的地方根本不要把锄头伸过去,更不要“挖”。所以,开荒第一季挖地是很轻松的。这里的“片”是动词。
挖包谷的队伍一边说笑,一边“片”着泥土往前走。老场员看见谁挖’“片”得厚了些动作有点想挖了,还一再强调:“不能挖深了,挖深了不出粮食!”那似乎和当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很不一样!南泥湾的故事告诉人们:开荒就是高举锄头用力挖,挖得越深越好!
满是灰烬的山坡上,撒有种子的地面比空着的地面少得多,那样东片一锄、西片一锄的,会丰收吗?
知识青年们一路“片”着泥土掩盖着种子走过去,更多的荒地原封未动。要到第二年第三年,地表才逐年被挖遍了。
因地力肥沃,梨树湾的首季包谷黄豆都长势良好,喜获丰收。
****
清明后不久,瓦室区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了柞蚕制种组,由办公室的刘某某任组长,组员由各公社派一个人,共有五个人,聂家沟的谢克自然名列其中。
一天下午,组员们各自背了行李,陆续来到了区多种经营办公室。四个小伙子中,最壮实的是张大山,年龄比知青谢克大一点,此人看官们从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知道了。年龄最小、个子也最小的叫王孝武,十七岁还差一点,另一个小伙子姓李。比较特别的是矛裕公社来的是一个农村姑娘,也姓李,叫李清明,刚刚十八岁。
知青谢克在培训班的成绩最好,被刘组长当场指定为制种组的副组长。刘组长当然不能亲自去制种,真正干实事的,是副组长谢克和他的四个组员。
在区政府二楼走廊上,可以清楚地看见通江河对岸的一座大山,那大山山顶有一大片黑幽幽的松林。大山山腰隐隐约约有一处院落,两棵大树从房顶伸出来。刘组长告诉他的组员们:“那个有两棵大柏树的四合院,就是我们马上要去的制种点。”
要到那个四合院去,得先乘船渡过通江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