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回 耍长凳耍酷泥溪场 砍蚕场指点白云寨1 (4 / 7)
胡乱过了一夜,第二天早饭后,四个人动身去泥溪。那时,一天只有一班长途车途经此地再经过泥溪,据说车票要一块钱!那可不是个小数!以聂家沟林场的劳动日为例,劳动三天还没那么多收入哩!
谢克和几个学员一样,谁也没敢奢望坐车,他们背着行李,沿着公路往泥溪走去,走了整整一天。每个人的脚都走肿了,双肩也被捆背包的麻绳勒出深深的槽痕,那三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也一路哼哼唧唧地抱怨脚走痛了。
从那以后,谢克知道,背了背包沿着公路长途行走,平均时速也就五公里,加上途中休息、吃饭,一天最多大约能走四十公里左右。假如连续走几天,每天能走的路程肯定就更短了!
说点题外话。
时至二十一世纪初,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组织了一次名为“我的长征”的公益活动,他对媒体说:“我自己一天最多只能走二十公里。”那是真话。至于当年的抢渡大渡河泸定桥红军,一夜急行军一百八十里,是常人不能办到的!(想那一百八十里之数,也可能是民间的说法,不是硬用卷尺量出来的。)
某日见报载,说有个某某美发厅的小青年们,为了励志,六天步行了三百余公里!讲故事的要说,那根本就是吹牛!不是记者无知,就是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目的夸大其辞!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小青年,能和当年的知识青年谢克比?
扯远了,回到正题。
培训班有四十来个学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六个稍有例外:四个重庆知青:除谢克外,还有万松柏、阙滇清、唐良秀。另有两个年轻人,一个穿毛领短大衣,一个穿一件黑色皮夹克,知青们起先还以为他两个也是县农业局的,后来见他们跟学员们坐在一起,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邻水县农业局派来学习的。那时大山中的农民能读到中学的很少,真正读完小学的也只有几个,便是那两个邻水农业局来的,文化程度也很有限,培训班的学习进度和深度都要照顾大多数,谢克等知识青年颇有些鹤立鸡群之感慨。
培训班的条件极为简陋,一大间从生产队借来的、四面透风的空闲库房,前半截放了几十根不知从哪里借来的长凳,那就是教室,课桌是没有的。库房的后半截靠墙铺了稻草,当了寝室。
教材是老师们隔夜油印的,八开的薄纸,一天发一两页。大多数学员都把那些纸片弄得乱七八糟的,很是无奈。很快,学员们发现,那些纸片片在谢克手里就会变成令他们羡慕的一册书!纷纷找他帮忙。于是,知识青年谢克指导那些学员们,如何把八开的纸对折、对齐,用菜刀切边后,用针线装订成一本书。
那本是极平常的事,却令那些读书很少的农村学员们极是佩服。
正是隆冬季节,学员们大都衣着单薄,又多是年轻人,下课后便常在一起打闹取暖。一次,谢克无意中竟出了个大大的风头!
这天吃了晚饭,北风嗖嗖地刮,因没处走动,也没有那么多柴火来烤火取暖,一群大小伙子便聚在院坝里“费”。(费:四川话,打闹玩耍的意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