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兴隆路读红军石刻 牛儿沟听传奇故事1 (3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 兴隆路读红军石刻 牛儿沟听传奇故事1 (3 / 7)
        既然有名,就一定有故事,大力士王学章的故事在后面的章节里会讲。

        他们是聂家沟林场的老场员。每个社办林场,都会有几户本地社员,一来他们本来就住在那里,二来也需要农民指导知识青年们干农活。

        老场员们大都衣着破旧,年龄稍长的都身着蓝布长衫,头上裹着白布或青布头巾。那种长衫右腋下有一长排密密的布纽襻,长过膝盖好几寸,劳作或行走时,须将下摆掖在腰带上,所以腰间都系着布腰带。

        老场员们的外衣几乎都打了“满肩”。

        何为满肩?劳动者肩挑背磨,上衣的肩部最容易破,若在其尚未破之时,用一大块新布把整个肩部一齐补上,农村人绝不会认为那件衣服因此丑了,穿着者会神色自若地出入社交场所。那种补丁有个专用名词:“满肩”。那补也不叫补,叫“打”。在那个生活艰苦的时期,没钱缺布票的,还不一定“打”得起“满肩”哩。

        老场员们很热情,七手八脚,很快把知识青年的行李全部捆在背架上。

        他们的力气都很大,一人背了两人的行李,王学章的大背架更像是驮了一座小山。老场员们一路说笑,健步如飞,空手的知识青年们还跟不上。

        也许人人都知道,身上若负了重,脚步自然就快了。

        那坡田的高处是一座小小的水坝,两岸山势陡峭,坝后的人工湖也很窄,小路傍山依水,沿裕溪右岸向上游蜿蜒。

        走了一程,老场员歇气了,背夹沿一块丈余高的大石头排了一长溜。有人转到那大石头后面去。大石后面,又有一块半人高的独立石头,石头顶上凿了个碗大的石窝,一根细竹竿从紧挨着的山崖石缝中伸过来,一股连绵如线的泉水不断流进石窝。

        那儿有个专门的名称:一碗水。

        知青们一来好奇,二来也真有些口渴了,便排着队去那石碗中捧水喝。那水甘凉清澈,但**初的大巴山,嫌它冷了些。

        沿溪上行七八里,两边的大山将中间的空隙挤成了一条缝。溪水右岸,两山夹缝中出现了一小片平地,几间木屋。其中一间木房的门方上挂了一块木牌:浴溪人民公社管委会。后来知青们知道了,那里是从裕溪口到兴隆公社四十里山路中唯一一处有房屋的地方。若从屋后的一条极为陡峭的小路爬上去,有一处所在,几间木屋中住有二十来个重庆知青,那地方叫裕溪林场。

        在后面的故事里,会讲到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聂家沟林场的小伙子们和裕溪林场的姑娘们在瓦室镇并肩战斗后,一道回林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故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