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子 (3 / 4)
大巴山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交界处,西接米仓山、秦岭,东牵巫山,延绵上千里。且山高水深,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凡大山深处,必定经济落后,据此,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三年,张国涛,**带领红四方面军在那里割而据之,建立了川陕苏区。红色根据地以通江、南江、巴中为核心,故简称通南巴。红色政权在那里一时风生水起,闹红了一片天地。
相对弱小的叛离者们,要在强大的敌对统治政权中“割”一“地”而“据之”,在需要政治、军事等诸多条件之外,(那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大约首要条件是地理位置一定要远离大城市,远离交通要道,最好是山高水险,地域辽阔。这样的地方多半经济落后,古代的如宋江的水泊梁山,李自成的伏牛山,现代的如红军的井冈山,八路军的太行山,哪一处不是如此?而大巴山也正是这样的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六四、六五年,城市就业压力剧增,于是有了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各大城市的高初中毕业生,一批批地去了各座大山。北京娃儿们去了宝塔山,上海阿拉们去了天山,井冈山最有名,但轮不到重庆崽儿们,于是,他们去了大巴山。
大巴山虽远不及井冈山那么赫赫有名,毕竟也曾是红色根据地。星移斗转,世易时移,红军走了,一群群重庆的知识青年们又来了。他们在那大山深处安营扎寨,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社办林场”。办那些林场,当时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也用不着什么投入,只须在偏远处划一条山沟几座山头,指派一个农村干部去管一管那群远方来的年轻人就行了。
谢克、毛永福和他的同伴们,去的那条山沟叫聂家沟,于是,那林场就叫聂家沟林场了。
世上知道聂家沟的人很少,而那片荒山野岭却是四十年前的一群少男少女消磨去了人生一段最宝贵时光的地方,使他们永生难忘。
知识青年可能是世界上最名副其实的无产者,其“无产”之程度,是八〇后,九〇后们没法理解的。若读者有兴趣慢慢看完本文,也许会多少了解一点。当然,本文给予读者的,绝不会是那么一点点。
正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由城里人变成知识青年,或者说变成农民的毛永福、谢克之辈,是绝然想不到了二十一世纪,竟然有了“城市化”的说法!把农村“化”为城市,把农民“化”为城镇居民,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知识青年们原本应该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却因时代的原因,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情之所至,老谢克右手在茶几上打着节拍,轻声吟诵起来:
难忘那,黄草坡上改锯,黑石窖里挥镰;
难忘那,唐湾沟口斗狼,鸡母崖顶望远……
难忘那,半夜朔风,踏雪扛柴,促膝火塘边;
难忘那,看刘介梅,打着火把,夜走安家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