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新年和耕藉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新年和耕藉 (1 / 2)
        周元旦为每年的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赵国起源于晋,而晋是正宗的中原姬姓诸侯。所以赵国元旦随周为十一月初一,又称“腊祭”、“春祭”。

        百姓新年主要做三件事,庆收、驱鬼、祭祀。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百姓心中五谷收完之后也就意味着一年的辛苦劳作结束了。所以把此时定为旧年的结束也有他的合理性。

        驱鬼也是新年前夕的一项重要活动,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有记载,百姓会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后来“除夕”节令的由来。

        新年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在除夕前夜那天悬挂在门前,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提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驱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也就是春联的前身。

        《庄子》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可见在春秋战国百姓就采用桃木驱邪了。一直传承至后世,人们可以经常在荧幕中看到用桃木剑驱鬼的道士。

        最后便是祭祀仪式了,在人们心中祖先的灵魂就相当于神灵。在周代因为分封制的原因宗庙都有严格的限制。天子设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而没有封地的百姓就只能在家中设祖先牌位了。

        但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在这一天都会精心的准备祭祀仪式,拿出家中最好的肉食和酒祭祀来祖先、神农、后稷等神灵以虔诚的祁求来年能风调雨顺继续有个好收成。

        因为祭祀需要大量酒肉,所以仪式结束后干掉这些酒肉就成了百姓最快乐的事,毕竟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国君还会将祭肉分给大臣们享用以示恩宠。据说,春秋时孔子就是因为没有收到鲁国国君分发的祭肉才开始周游列国的。

        今年因为赵悝的劝说,赵王并没有大量杀牛来祭祀宗庙。虽然其实也用不了多少牛,但这样可以表达国家对耕牛的重视。连王家祭祀祖先都不杀牛,那其他人还能有怨言吗。

        其实一开始赵王是不愿意这么做的,不过赵悝说了这只是暂时的而已。只要过两年耕牛数量多了就会解除祭祀限制,再加上平原君也帮忙劝说赵王才答应了。

        不过虽然没有了牛但其他祭品也还是很奢华,礼仪也很繁杂。

        在春秋时期的时候政治上举行的重大典礼和决策都是在宗庙进行。虽然到了战国随着贵族势力的衰弱和君主集权的建立使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宗庙了。但重大仪式比如新君即位朝拜宗庙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礼仪。

        到了新年时百姓之间还会赠送形似铜钱的压胜钱,用以辟邪和祈求吉祥,谓之“馈岁”。表示彼此都平安无事共同祝贺长了一岁。

        新年时邯郸到处都是一派喜悦祥和之景,即使是隶臣妾也可以难得的休息一段时间。

        因为赵王已经回来了这段时间赵悝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做了,只是关注一下科研院的研究和新犁耕牛的推广,提几个建议。除夕前赵悝还特意给他们多发了些钱粮好过个肥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