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北京光复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8章 北京光复 (2 / 2)
        前门大街上挤满了前来欢迎的百姓,这些受够满人窝囊气的汉人百姓无不扬眉吐气,所有人不约而同的都将脑后的那根令人恶心的发辫提前剪去,恢复了汉人衣冠,欢迎着解放他们的军队,这才是咱们汉人的子弟兵!

        孙传庭和李定国骑在高头大马上,被身边的警卫簇拥着入城。李定国年轻英俊的面孔更是引来不少春闺少女的尖叫。而孙传庭更是名人,昔日北京城里认识他的不在少数,有认得他的人都唏嘘不已,这位被崇祯皇帝遗弃的老帅如今竟以如此的姿态重临京师!

        多尔衮牵着常舒的手走在孙传庭和李定国的马后,耷拉着头,有不少眼尖的满人认出两人,纷纷投来鄙夷的目光和讽刺声,弄得他更是尴尬不已。

        中华军入城后,军政两方相互配合,迅速开展各自工作,军队很快的占据了各重要位置,将整座城防牢牢的抓在手中,剩余的一万名汉人八旗士兵被打散看管,一些早就想脱离清廷的汉军八旗兵经过审核后允许纳入考察期,期满后可重新赐予汉人祖籍。后经过统计,有三千名汉八旗兵选择戴罪立功,而一些受满人影响较重的人被打入战俘营,参加一些劳动建设并接受严厉监视。全城迅速建立起了十几个战俘营。而政务系统的人员则忙着清点户籍,城内物资等等。

        孙传庭和李定国带着人马进驻皇宫,巡视了一番。孙传庭以前经常出入皇宫,对里面的建筑摆设都很熟悉,见大体还算完整,只是少了一些大内珍宝,便询问了多尔衮,知道被他赏赐给别人。

        未避免夜长梦多,次日李定国便派了一队心腹警卫在一个团兵力的护卫下,将多尔衮和常舒、济尔哈朗、代善之子硕托等满清重臣勋贵以及一些铁杆汉奸押往南京,接受朱浩的接见。

        北京光复后,善后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虽然清廷已经解除武装,但留在城内的满人大约还有近二十万人,占全城军民人口的四分之一,基数相当庞大。如何对待这些满人,朱浩早有定计,孙传庭和李定国两人也就不用太费脑子,主要还是分化打击。

        接下来的几天里,城内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初五日,孙传庭和李定国宣布成立北京军政府作为北京城的临时权力机构,负责管理整顿全城。孙传庭和李定国分别任正副总督。

        军政府一成立,军事上便从全城百姓中挑选一些可靠的汉人连同被俘虏的汉军八旗和少数早已投降的满八旗兵组成一个五千人的保安大队,负责看管城内的普通满人。而中华军正规部队则宣布军令:全城有品级和爵位的满人贵族和与满清皇室有关的人都必须接受审讯。人员分三类,手上沾有汉人鲜血的满人一律**,抄没家产;欺负过汉人百姓的满人接受不等的刑罚;没有劣迹的则缴纳一定数目的罚金,可视为平民,免于刑罚。

        清廷入关后,跟随清军而来的满人大约有十余万,而在一年中,又有不少人从沈阳来到北京,因此整个北京城的满人大约有近二十万。这其中多半是满八旗兵的家属,一部分是企图前来吸金的投机者,还有一部分就是整个清廷的中枢,贵族集团。这部分人有大约一万人左右,人数较少,可以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满人虽然比汉人少的多,但毕竟还有二十万人,况且眼下的形势满人都很团结,因此孙传庭和李定国为了稳定起见,先拿满洲贵族开刀。

        这一办法还是有着不错的效果,抓捕和审讯这失去爪牙的一万多人并没有引起大的骚乱,毕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的通病,无论满汉。

        而且这些满人权贵绝大多数身上都有斑斑劣迹,没有几个身上是干净的,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忙活,终于将这股潜在的威胁消除。一万人中,有五百多人被**,两千多人被投入牢狱,还有五千多老弱妇孺被发配劳教或是充当官奴。所有犯罪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被抄了家产或是收缴罚金,仅仅抄没的财产总估价就超过白银一亿两!当然这些财产多是一些珠宝古董之类的,而且大多都是入关后这些人在北京各地搜刮到的汉人财产。

        满清贵族已经基本被清除一空,城内的满人已经没有了领头羊和精神首领,成为一盘散沙。这也给解决其他人提供了条件。

        而清理汉人官员也在同步进行着,这些人多为文官,没有大的影响力,因此很好管理。孙传庭主持政务方面的事情,从这些投降官员中从严挑选出五十多人充实到新成立的军政府中。这些人虽然投降过清廷,但本身办事能力及个人修养还是不错的,可以利用,戴罪立功。这些人有感于军政府的态度,也是感激涕零,以饱满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中。至于其他的官员,没有什么劣迹的一律贬为平民,有劣迹的则交由军政府司法部门处理。

        十月二十五日,军政府孙传庭和李定国再次联名发出公告,命令内城的满人百姓立即迁出,搬到外城,不得随意踏入内城。

        这一条够狠,但仍没有引起大的动乱,毕竟只是换个地方生活,犯不着跟军政府硬碰,况且这些满人多是老弱,没能力对抗强大的中华军。因此尽管非常不满,但绝大多数人还是顺从了,从内城搬到了外城,这也为后来的民族大清洗埋下了伏笔。而有的人则隐约觉得事情不对,在北京未戒严的空档迁出了北京城,逃过一劫。,,.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