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豫西战役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4章 豫西战役 (1 / 2)
        面对清军的攻势,朱浩有些为难,江南的局势虽然基本稳固,但危险因素还是不少:左良玉部还在抵抗,朝中仍有不少人在兴风作浪;福建的郑芝龙实力越来越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江南的新政改革遭遇一定的阻力,目前推进缓慢。

        问题很多,但都不算致命伤,而阻挡清军的进攻支援李自成却是刻不容缓。朱浩接到李自成的求援信后,立即召集朝会,宣布要从后方进攻清军,缓解李自成的压力,争取击退清军。不出意外,在对抗满清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反对。为此,江南舆论一边倒的要求新军出击,最好能打到北京,将满洲鞑子逐出关外。

        得到朝会通过后,朱浩立即赶往徐州,组织高级将领军事会议,除了王府的一干高等官员外,在外的将领只有李定国、萧茂策、赵元升、周达四人出席。这四人常驻江北,也会是平定北方的主力。

        这两年新军又有一个大的发展,师团升级为兵团后,总兵额可达三十万。但由于新军选兵严格,且军费太高,实际上一年来只有李定国的第六兵团达到满员的五万人,其他几个兵团除了张煌言第五兵团达到四万多人外,都在三万上下。朱浩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而李定国部担负着与清军决战的任务,因此他的兵团无论是兵额、军事素养还是装备都是六大兵团之首。扩军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军费的开支大增,原本充足的府库因为军费的缘故,不得不多加预算,这样一来,在江南实行新政财力便有些吃紧,这也是新政为何推行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朱浩其实并不愿意在此时与清军决战。

        这次的作战计划就是以李定国部为主力,主动出击,直接北上北京,直捣黄龙。若是一鼓作气能攻下北京最好,一旦进攻受阻也不恋战,时刻保持与济南、徐州的联系。只要济南、徐州、开封一线防线牢固,新军可立于不败之地。周达的骑兵师担任起为主力护航和追击逃敌的任务。

        萧茂策部则继续固守开封,弹压河南,策应李定国部左翼。赵元升部立即与李自成取得联系,向西边洛阳进发,迎战清军阿济格部,减轻李自成右翼的压力。同时,朱浩派出大量人员潜伏到山西、直隶各地,发动民间抗清力量,扰乱清军后方。新婚不久的白灵主动请缨回直隶总部联络教中的抗清志士,建立根据地,破坏满清势力。起初朱浩不肯让她冒险,但经不住白灵哀求,便派了一队精锐青卫军和特工保护,**了直隶境内。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正月初,江南各地仍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新军大本营的徐州却开始了全军总动员,按照既定作战方针,新军各部忙碌出征。

        正月初十,驻守开封的第四兵团率先开拔,赵元升率领全部三个师共三万余人踏上西征道路,目标直指豫西重镇洛阳。

        此时洛阳已被清军阿济格部占据,这部清军因为深入中原,为方便突击,以三万骑兵为主,其中满八旗两万,蒙古八旗一万,另有汉军八旗一万,主要负责殿后。先前驻守洛阳的白旺虽然顽强抵抗,但无奈精兵良将都被李自成抽调一空,手下兵马多新弱,即便是据城而守也不是清军对手,不到三天便被逼出洛阳城,带着一万残兵逃回西安。

        洛阳城中,汉军都统赵奇方带着一万汉军负责城防,阿济格则率满蒙八旗正在豫西与大顺军作战,企图打通豫陕边,从李自成背后攻入大顺腹地。

        而另一路清军在多铎带领下从太原直奔潼关,这一路中不仅有满八旗兵两万,另有吴三桂的汉军三万和其他汉军一万,可谓兵强马壮。大顺军集中主力七万人于潼关,摆开阵势,迎战多铎。

        南路清军阿济格则利用骑兵的优势连下宜阳、永宁、卢氏等地,兵锋直抵洛南,几乎进入陕西腹地,坐镇西安的李自成如临大敌,亲自赶到潼关指挥战斗。

        从开封到洛阳急行军五天可达,赵元升利用开封有萧茂策第三兵团策应并且近在咫尺的优势,抛弃辎重,只带部队和轻便火炮昼夜兼程,只用了四天时间便赶到洛阳城外,开始休整,准备攻城。

        赵奇方没想到新军说来就来,而且速度奇快,虽然自己有所准备,但还是吃惊不小。接到探子回报后立即命令全军准备迎敌,同时派人向阿济格求援。

        赵奇方,辽西人,崇祯初年便投降了满清,一开始在汉军中做个小小的佐领,没什么名气,后来依附阿济格,当了阿济格的包衣才在他手下崭露头角,多尔衮上台后,阿济格受到重用,顺带着他门下的人也跟着飞黄腾达。赵奇方有点小才能,又对阿济格忠心耿耿,因此得到这次随军出征的机会,只是没想到出师不利,第一次领军便倒了大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