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 高黄之乱 (1 / 2)
白莲教余孽的风波就这样渐渐平息了下去,自崇祯十六年七月到九月间,整个中国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无论是满清还是李自成亦或是南明朝廷自己都在按兵不动,呈现出一幅诡异的态势。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暂时的,表面上的平静不足以掩盖底下的暗流。大家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在这期间,新军第六兵团在李定国的指挥下,慢慢的以济南为中心开始往四周扩张。山东暂时没有受到满清的入侵,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山东半岛地区仍奉明朝为正朔,因此李定国打着朱浩的旗号控制这些地盘格外好使,仅仅两个月不到,黄河以南包括整个半岛在内的山东地盘已全部被新军控制。各地地方武装力量或是被歼,或是投降接受改编,其中的精壮则编为新军的预备役部队,成为各城市主要的守卫力量。
新军改编后,原先的六个师升级为六个兵团,以前的各级编制也都顺势升级。但整个新军番号还是以师级编制为主,每个兵团辖三个师,按照原来的编号,一共十八个师,而第六兵团理所当然的囊括十六到十八师团。
直到九月初十,山东防线基本稳固后李定国才派十八师团进驻德州,这里也成为新军对抗清军的最前线。至此,基本明确了各大势力之间的范围:清廷占有整个关外、大半个蒙古和直隶全省,李自成占据陕晋两省、陇右、河南西部、湖广西北部,张献忠依然盘踞四川,红娘子据守河南中南部,其他各地则仍是明朝的地盘。而徐淮、豫北、山东、湖北大部、江北等地名义上是大明疆土,但实际上被新军各部牢牢控制。其余江浙、安徽等地作为朝廷腹地忠于朝廷,湖南、两广、云贵、福建等中南地区由各地宗室军阀把持,这些人虽然没有明确反对弘光朝廷,但也没有表示归顺,在朱浩看来是个不小的毒瘤。
其中,盘踞福建的郑芝龙蠢蠢欲动,根据打入其内部的特工回报,郑氏集团搜罗到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准备独立于弘光朝廷外,自立为帝,承继明朝正统。而原本历史上在两广建立的永历朝因为桂王朱常瀛被朱浩控制,并未南下广东,因此朱浩自认这个永历朝也不复存在了。
而南方的主要兵力则集中在少数军阀手中,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台海的郑芝龙和湖南的左良玉了。郑芝龙主要力量都在海上,但盘踞福建数十年的他在陆上力量也不可小觑,据可靠情报,郑芝龙利用明亡的当口大肆扩张,手下兵马已达十万之众,这其中还不包括水师。
以湖南为根据地的左良玉也抓住时机大肆招兵买马,对外号称二十万,不过据朱浩收到的情报分析其实能战者不过七八万而已,这已经是最大限度了。况且左良玉人虽多,但经济实力弱小,比不了郑芝龙的富可敌国,因此战争潜力十分有限。在西有张献忠、北有张煌言的情况下,他只能蜗居一隅,既不甘心入朝交权,又不敢明着对抗南京,只是闷声不响的维持原状。
倒是一直跟随马士英的江北四镇,目前是新军除外最大的军事力量,而且个个桀骜不驯,稍有不慎就会捅出什么篓子来。朱浩明白现在名义上这四人受凤阳总督史可法节制,实际上以四人的骄横,除了自己无人能治。这使得他下定决心要在清军发动新的攻势之前消灭这股危险因素,以便能专心对付满清。
四镇中,高杰系原李自成部将,投降朝廷后不再与大顺军有任何缓和余地,经常与李自成对战。高杰此人虽然跋扈,却有些才能,大局观也有些,是坚定的抗清派。这也是朱浩刻意拉拢他的原因,按他的说法就是这人还有改造好的可能。
黄得功此人也是明末一员猛将,忠于大明朝廷,朱浩多次想要拉拢,黄得功则表示其忠于皇帝,同时也听命于摄政王。弄得朱浩哭笑不得,他知道黄得功不是流贼出身,不像高杰没有什么是非观,虽是武将,但出身朝廷,忠君的观念极重,朱浩对此也无话可说。
而刘良佐和刘泽清两人则是不折不扣的匪兵了,起初在对农民军作战中,两人表现也不差,但清军入关后,两人几乎不战而逃,而且刘良佐的弟弟老早就投降了满清,可谓污点缠身。刘泽清也好不到哪里,曾经围攻徐州,朱浩对他的印象极差,一直还没来得及收拾他。
虽然高黄二人受到朱浩重视,但四镇本身就不是一块铁板,除了在拥立朱由崧这件事上保持一致外,四人谁也不服谁,矛盾重重,而且高杰和黄得功二人极为不和,曾经几次兵戎相见。高杰此人的性格嚣张跋扈,极易得罪人,史可法刚刚上任凤阳总督时就被高杰抢白了一顿。史可法也不是窝鳖,暗地里联系黄得功,利用他对朝廷的忠心,说高杰此人跋扈,早晚祸乱朝廷,挑拨他与高杰火拼。
黄得功也不傻,知道史可法的用心,但他也想利用这次机会打击高杰,以增加自己在朝廷的地位,于是以高杰不尊上官为由进行责难,脾气火爆的高杰如何能忍,点起兵马邀战,黄得功不甘示弱,两军在八月中旬爆发大战。
南京方面对此是一片指责声,尤其是东林党人撺掇皇帝下旨平息两人的战事,一向看朱浩脸色行事的朱由崧也不知道该当如何,而朱浩则是出奇的保持了沉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