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科教兴国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2章 科教兴国 (2 / 4)
        后世的四大名着,其中三部就是出自明朝,就连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也能编成出来。并且编的让后世丝毫不怀疑,这才是真本事。

        就连朱标自己也曾经信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

        可实际上,潘金莲和武植都是存在的明朝人,只不过被水浒给化用成了相反的故事。

        武大郎,原名武植,老家是清河县人,中年才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而潘金莲的父亲也是知州,夫妻两人生活恩爱。

        同乡王进家道中落,因帮助过武植,投奔他想讨个官做,但因在武家等不到武大郎安排,以为武大郎是不愿意帮他,气愤离开。

        一路散播谣言,谣言诽谤潘金莲和武植,谁知回到家乡,才发现武大郎和潘金莲帮他盖了房子,便掠羞愧难当,将自己的谣言戏文撕的粉碎。

        三人成虎,谣言一旦传出,覆水难收。众人又爱听猎奇刺激,武潘二人的谣言四处流传。施耐庵整理,做成了戏文。

        既然这样的戏文都可以,那他也要让手下这些文官,为大明编几出关于新政的戏文,拿来好好的演一演。

        从南直隶到北直隶,再到西直隶,传遍大江南北,演遍大明的府县乡。

        次日,周报阁最为忙碌,他们腾出一间放周报的屋子,留出来给大明“文工团”作为演绎戏文用。

        大明天子亲自在文工团指挥众官员,把大明的扬州府这些年的变化写进戏文。

        高启和罗贯中根据朱标新政的实施和要求,将大明开国时的废物到青苗万亩,到后来国士院的肥料和农具,红薯土豆辣椒玉米,都编进了戏文。

        戏文讲的是,扬州从洪武初年的十八户人家到朝廷开始在那里种新粮,做试验田,盐务局,一点点的从荒地变成繁华,主要突出扬州府的变化。

        朝廷进行的化肥,粮种,以及农具,下西洋带回来的稀有物等这些为大家呈现。

        戏文的名称就叫:《烟花三月下扬州》。

        朱标让大明话剧社的戏子过来演,编了关于扬州府变化的歌谣调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