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六章 刀和马 (2 / 5)
雁翎刀的逐渐淡出也应该与此有关。因为在白热化的近战中,砍相对于刺来说是一个更加本能的动作。尤其在中国此时的各方军队重甲披挂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砍杀伤往往足以致命,刺杀的优势效果体现并不明显。
根据英国作者乔治.法默在1844年他的《轻龙骑兵》一书中作过的统计,习惯用较平直刀进行刺杀的法国人与习惯用弯曲度较大刀进行劈砍的英国人在重伤比例上其实相差不大。
因而,更有利于砍的柳叶刀在明末越来越热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由于宋亡的缘故导致中国在兵器铸造生产技术上出现了大倒退及部分技术流失消亡等问题,明代的兵器生产水平一直不高,因而大多数柳叶刀的质量并不敢恭维。
这时,保留了比较全面铸剑工艺的日本刀也因此大量进入中国,并且因质量上的优势而受到推崇。
日本人贩刀的主因是利润,五倍于其国内的利润。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就说:“一把日本刀在日本仅值八百至一千文,而明朝给价高达五千文。故日本以朝贡为名,将大批刀输入广东以至中国各地,赚取巨利。”
在1432年之后,日本人仅通过正规的十一次进贡贸易就带入了贡刀约20万把之多,走私的当然也少不了。而到了明末战乱之时,因需求巨增,走私也更甚,当然利润也有所下滑。
为了与时俱进,明晚期走私进入中国的日本刀有不少都是柳叶刀,而不是很多人通常以为的武士刀。
而且为了扩大产能,很多日本生产的柳叶刀也都是速成产品,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毕竟好刀是需要时间和好的匠人的,而几万甚至于几十万的量是没法保证质量的。
李平卖刀,同样是为了利润,为了巨额的利润,就像精盐一样。
日本人有铸剑工艺上的巨大优势,李平则有材料上的巨大优势。而好钢造好刀,李平自然可以生产相对质量也好很多的刀,并产生暴利。
选择柳叶刀来进行生产和交易主要是考虑可以比较容易混淆视听和胡说八道。怀璧其罪,暴露钢材的生产能力对李平目前的地位来说实在是风险太大。
唯一不好解释的就是这好刀的数量稍微有点大,不过好在战乱之中,来路莫问,只要你有好货就是硬道理。
只不过,商人就不能是卖刀的首选了,卖给军队和正要准备作战的军队更容易获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