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浑浑噩噩 (6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 浑浑噩噩 (6 / 6)
        这里说的是普及,并不是有,因为据说唐宋时期也有人用纸来方便,但没有普及开来。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中国,欧洲并不在之列。欧洲人开始成规模的用手纸还要等到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英国人的药店里开始出售手纸。

        对的,是药店。

        下面,我们继续说中国。

        《明实录·孝宗实录》里,记载了一件“手纸袈裟”的故事。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宫里使用一种从四川进贡的绸缎擦屁股,这种缎子是用野蚕茧织成的粗丝绸,估计是柞蚕丝之类的东西。柞蚕丝在今天不是什么稀罕物,可是在那个年代,仍然价格昂贵。纵然是奢侈品,也要遵循一次性的手纸使命,用后即丢,这就更为奢侈。

        有一个简朴的太监,把这些擦过“御臀”的丝帛收藏起来,并一张一张地清洗晒干,用针线缝缀起来,日积月累,居然拼出了一幅帘帐,挂在他的小屋里。

        有一天,当时的明孝宗皇帝闲庭信步,刚好路过那个太监的小屋,从窗外望见了这扇古怪的帐子,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因为帐子看起来就像僧人的袈裟,皇帝好奇这是何物,太监不敢撒谎,如实招供:是用您老人家的“手纸”做的。孝宗皇帝是有名的勤俭君主,他非常惊愕,大呼这太可惜了,这才下令以后如厕用纸代替,再也不用绸了。

        蔡伦当年造纸的动机,就是因为用丝绸写字太贵了,历史是如此的巧合,纸总是在担当丝绸的廉价替代品。

        后来明代皇帝的手纸也不一般,是内官监纸房钞造的,呈淡黄色,绵软细厚,裁剪为三寸见方。三寸见方的手纸,也就相当于今日面巾纸大小,还是比较简陋。但毕竟有了专门的机构制造,又绵软的还能接受,自然也就具备了普及的条件,当然是在上层社会里的上层普及的条件。

        实际上在明晚期和清代,宫中和上层社会里的上层间已经开始了普遍使用手纸,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上层社会还是没有这个条件。

        这个从慈禧西逃里可以略知一二,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宫女谈往录》一书有此记录。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廷西逃。在路上,慈禧和一大堆小主、格格们因找不到便纸而不得不用野麻的叶子代替。这里本讲的是她们的狼狈,但却也让人们看到了宫中的习惯。

        那之前,手纸为什么没有普及,根本上可能还是制造工艺上的问题。

        据《元史·后妃传》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需要每次都用脸试试软硬,说明早期的手纸很硬,质量估计也很不稳定,难怪在后世又返回去用“丝绸袈裟”。

        如果李平知道此时什么样身份的人才能用手纸,他估计会吓一大跳,然后不得不绞尽脑汁去为他们如此高贵的爱好想说词了,因为放弃手纸是不可能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