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董卓末日(下) (4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董卓末日(下) (4 / 4)
        曹操按照这种方式将兖州的二十万人马分为:由曹操亲自指挥的中央军团,步兵四万,骑兵一万;北线的曹仁军团:曹仁的一万骑,吕虔的一万五千步兵,满宠的一万五千步兵;东线的曹洪军团:曹洪的三万步兵,李典的一万步兵;西线的夏侯军团:夏侯渊的一万骑兵,夏侯惇的二万步兵,王忠的五千步兵,卞喜的五千步兵;还有济北的鲍信军团:鲍信的三万士兵。

        如此将兖州的二十万大军分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曹操居中策应四方。在经过一轮换防之后,曹操开始了对这个参差不齐的军队的全力筛选训练。

        首先便是淘汰老弱病残,与高勇军的几次交手,令曹操对高勇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感到震惊,他通过各种途径希望打探高勇军的秘密,怎奈高勇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曹操得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即便这样,经过曹操的分析和推断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窍门。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精兵战略,将战斗力弱的士兵淘汰,增加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其次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打造兵器,特别是箭支,在对延津、白马津战场上收集到的高勇弩兵使用的箭矢进行细致研究之后,曹操也开始让工坊打磨这种三棱形的箭头,并在尾翼使用了三尾设计。虽然技术上不如高勇军使用的那么好,却也是相当的不错了。

        最后,曹操根据高勇宁可降低机动性也要提高步兵的防护力觉察到一个重要的事实:低伤亡率可以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存活下来,不仅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更能够加快新兵锻炼,甚至还能够扭转战局。因为战场上新兵永远不如老兵,只有经过战场洗礼并且存活下来的士兵才能够知道如何更好的杀敌和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伤亡率也会越来越低,而战斗力则越来越高。

        为此,曹操咬着牙为主力部队的士兵配备了特制的皮甲,这种甲胄在关键部位如胸口、肋下都缝有铁片,在大腿的正面也缝制了铁片,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在防护能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即便对阵于高勇军也能够保证一定的效果,至于比起其他人的士兵那就要强出好多了。

        在曹操着重军政改革的时候,高勇却在密切注意长安的动静,因为他知道董卓被杀之后,长安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大臣的性命都将不保,这其中就有蔡琰的父亲蔡邕和周宁的父亲周奂。

        经过多方考虑,高勇不得不决定再次动用特种部队。于是在与沮授商量之后,高勇命令河内郡的第011龙骑师的一个团化妆成牧民、商人甚至匪徒,出箕关而后穿越河东郡,进入冯翊郡的临晋附近集结待命,准备接应由长安出来的蔡邕等人。

        同时派出信使带去黄金千两准备换回蔡邕和周奂全家的性命,而与信使同行的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二十名特种部队精英战士,他们除了要保护信使的安全之外,还要在入长安之后保护蔡邕、周奂及其家眷的安全。

        当蔡琰得知高勇要派人前去解救蔡邕的时候,她找来了周宁,每人写了一封信并画了蔡邕和周奂的画像交给信使一并带去长安。

        就在高勇这边担心的时候,长安那里果然出现了历史上记载的情况,虽然有一些小小的出入,可是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长安以外带兵驻守各地关隘的原董卓部署得知董卓的死讯后出现了短时间的慌乱无主。这种混乱没有持续多久,各地的将领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靠近凉州的近万守军投奔了西凉韩遂,从而打开了西凉与长安的通路。驻守弘农郡新安县的徐荣感到长安已经不是安全的地方,现在正是自己发展的绝佳时机,于是带领自己的四万人马向北过了黄河,进入河东郡,攻占了安邑及其周围的几个县城。在探知箕关有高勇的军队驻扎后,徐荣很明智的停止了向东发展,转而向北开始与匈奴人接触。

        谷城的樊稠留下一万人马,自己带领其余的两万人马来到潼关,河阴的张济也同樊稠一样带领两万人马进入潼关,函谷关的郭汜、李傕则干脆弃关,带领着全部军马也来到了潼关。这样樊稠、张济、李肃、李傕和郭汜五人在长安以东的潼关集结了八万军马,虎视长安。

        驻守雍州西部的董卓女婿牛辅听到董卓的死讯后大怒,连夜起兵五万杀向长安,并且打出了为董卓复仇的旗号。牛辅带领的五万人马是原先董卓在凉州起家时的根基,也是董卓二十万西凉铁骑的精锐,平时经常受到董卓得额外照顾,这一次为了复仇士气抖涨,杀气腾腾。一路之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轻松顺利地开到了距离长安不足两百里的古丘,并在那里安营下寨,随即开始整备军械准备步步为营逼进长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