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转载)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兵器(转载) (2 / 3)
        中国古代军队用于钩杀和啄击格斗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质,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中国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以后已绝迹。

        铠甲

        古代军队将士身上穿的防护器具。最初是以藤木和皮革等原料制造,十分简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有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有的铠甲还巾有金、银,显得富丽华美。古代铠甲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固定编织,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河北省出土的一种铠甲,由2589个金属片编成,总重.85千克。现代火器出现以后,作为防御冷兵器的铠甲随之消失。现代军队装备的头盔和尼龙防弹衣等,则是古代铠甲的发展。

        火器

        泛指利用火药等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的弹丸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兵器。如中国古代的火、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和现代的枪、炮、炸弹、**、地雷、水雷等。火器的出现和使用是武器发展的一大飞跃。火器比冷兵器威力大,破坏作用强。

        铁火炮

        中国宋、元时期军队装备的铁壳爆炸性火器。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并留有安放引火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广泛用于攻守城战、水战和野战。按其大小和用途不同,有的用抛掷,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从城上推下。宋、元时期,军中多装备有铁火炮。明朝以后,在铁火炮的基础上,爆炸性火器有了进一步发展,陆续出现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弹。

        火球

        中国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球状抛掷火器。使用时将其点燃,抛至敌方,以它所产生的火焰、毒烟杀伤敌方人马及烧毁敌方营房。火球出现于宋代初年(公元1000年前后),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进攻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双方曾大量使用。制作方法是将含硝量低、燃烧性能好的黑火药团和成球状,有的还掺入有毒或发烟物质及预制杀伤元件,用纸或麻包缚数层,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主要用于攻守城池作战。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有霹雳火球、蒺藜球、毒药球和烟球等多种球形火器。

        火枪

        中国古代用竹子或纸做枪筒的火器。有飞火枪、突火枪等。飞火枪是用层纸卷成枪筒,长2尺,内装火药和铁悄,点燃后喷出火焰和铁悄达丈余远。飞火枪小而轻,便于单兵携带。突火枪是以竹筒制作枪管,内装火药和弹丸。它是世界上最早发射弹丸的管形射击武器。

        猛火油柜

        中国古代一种喷火器具。猛火油即石油。约在西汉末年,中国发现并使用了石油。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到北宋初年,火药用于军事后,军队装备了一种构造更完善的喷火器──“猛火油柜”。据《武经总要》记载,它以猛火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洞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水战时则可烧浮桥、战舰。还有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

        弓箭

        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现在,弓箭作为兵器已从军队装备中消失,只在体育运动中及少数民族地区尚存。(左图:清代乾隆皇帝所用之弓箭)

        火铳

        中国元朝及明朝前期对以铜或铁铸造成的管状射击火器和统称。由前膛、药室和尾銎3部分组成。使用时点燃由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预装入前膛内的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战时使用的火铳有:单管手铳,多管的三眼铳、五排枪、七星铳、十眼铳和大口径的碗口铳(口径为100─120毫米)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