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道新路,通往春天黄岗寺
古道新路,通往春天黄岗寺
幸福花不开,天中月难圆。谁息烽火岁月?挥泪问苍天。坎坷道路尽头,别是一番洞天。四处红旗展,群众遇救星,日月换新天。春雷动,喜雨滴,浪潮急。万民努力,解放思想总动员。勤劳致富当先,不甘落伍向前,齐心小康赶。和谐社会里,好梦早实现。
——调寄《水调歌头》
上篇听父辈们讲那过去的事情
历史莫忘,笑泯恩仇。几位年迈的日本客人出现在郑州西南黄岗寺村委大院,和当时村领导的手紧握在一起。祖父说这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事情。童年时代的村落不光有祠堂,还有庙宇和祖坟,现已修成了古雅的凉亭,和坍塌的青石牌坊一起见证着蹉跎的岁月。清代乾隆年间留下来的碑刻向后人诉说着郑州南部荆氏宗支的源流。据碑文记载,早在元代就有先祖被敕命平章政事。荆氏宗支元明清一路走来,如今已足及天南海北。
孩提时,祖父曾指着八、九生产队的交界处的土岗。说那曾有一条驿道,从黄岗寺东寨门向东北经张魏寨、过老代庄,走小赵砦到一马路。没建百姓广场前,一溜大树向东北延伸不断。然而就是这条路,祖父曾把曾祖父送到了当时的一家西洋医生办的医院救治;就是这条路,在那饥荒的年景儿,祖父眼含热泪把只有十来岁的姑奶送过潼关,逃难咸阳。就是这条路,曾引来这拨那拨队伍,村里的民房经常被强制腾出来当兵营。祖母说冯玉祥的军队从不扰民,军阀们却像土匪逮狗撵鸡,抢锅夺碗,卷席掀被。村里村外时常听到零落的枪响声。就是这条路,也招来了老日罪恶的铁蹄。上年纪的老人提起日寇入侵,回想起躲在土窖、麦茬垛里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南街一老人曾在郑州电视台《郑州时讯》中泪水涟涟痛诉当年日寇火烧黄岗寺,惨杀父母和乡亲的血腥暴行。当然这条路也欢迎来了八路军和**,军民鱼水和谐相处,仍是老人们孜孜不倦的话题。
50年代修筑了郑密路。父辈们说,修筑路基的时候,曾挖出过累累白骨,据说运了好多车。由此想到那久远的年代,世道多艰,人命如蚁。青年时代的父亲,曾经多少次站在满是桃花的土夯寨墙上向城里遥望。后来他穿过郑密路走进紫荆山那边的郑州回民中学,毕业后响应党号召,放弃上大学机会,下乡支教,成了一名民办教师。父亲也迎来了母亲,他俩成家于60年代,时值******,祖母从外面借了粮面,几张烙馍就成就了这段美好的姻缘。最初的路面很窄,刚好容两辆汽车经过。常听母亲说童年时多大了,我还不会走路。那时郑密路上汽车呼啸而过,我受惊昏倒后被送往大同路的三分院。回来后不久,学会了走路,翻起哥哥的书来,咿咿呀呀地朗读。我清楚记得我的第一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身着中山装的老年***坐在圈椅里,神态慈祥。每每想起,我的脑海总是出现童年的那首悦耳动听的儿歌:《我爱北京*******常说,南边的寨外面有个供销社和国营饭店,是村里最繁华的地段。15路公交车经过,开往南乡侯寨,是最先进的进城交通工具。汽车的款式后经影像片印证,和1976年送行敬爱的周总理的殡仪车一样,俩头圆圆的。
中篇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当!当!”“开工了!”朝霞晨露里,总有一位老人敲响悬挂在树上的破钟。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村民们都还是社员,俺村属于十八里河公社,后来又并入金海公社。建国初时,虽然机械化落后,却是拼激情,讲奉献的年代。生产队没有推土机,连拖拉机也很少。生产队的社员们手拿铁锹,肩上挑筐或推板车,把高低不平的荒野推平的。家门后的郑州烈士陵园本来是个大深沟,就是当时人们发扬“老三篇”中的愚公精神,愣是用架子车把它运土填平垫高的。
那时我们第九生产队上工,就在郑密路路东。先是点名,接着工作,收工记分。不光这样,文革时还得唱《东方红》,背语录,学毛选,晚上不断组织开会。听父母说,当时老大队是楼房,从前地主家的。开会前人没来齐,“人民公社好”和“农民学大寨”等歌曲,通过树杈上的大喇叭响遍整个村庄。社员们开会,都是自家备凳子。会场上,上面领导发言,下面的群众边听边剥玉米,捏花生。纳鞋底,编篮子等等。到了年终生产队社员们聚集一起,评定工分,根据讨论结果,给各个社员开支。生产队就会在寺院的办公室外排着长队分粮分油。那年月支援工人“老大哥”,生产出的粮食送到粮所,蔬菜送到了国营菜场。限制现金交易,全凭粮票和菜票。这也是给社员记分的凭据。那时蔬菜全是生产队的,小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红色的西红柿和绿色的黄瓜被匆匆装进菜筐,只能不停吮着指头。那时的农民真的很苦,一年下来很少吃好面,平时总是掺着玉米面。至于吃的蔬菜却是队里分的送完菜剥剩下来的菜叶子等“赖菜”。社员们拉起绑着荆包的木板车往城里送菜,郑密路上送菜队伍就像延绵不尽的长龙。
改革开放,生产队包干到户,政策允许自产自销。父母亲在郑密路旁种过玉米小麦和大豆高粱。麦收后,麦垛高高低低,牲口拉着石磙碾粮。还记得母亲头戴草帽,手拿木锨扬场筛麦子。临近秋收时,青纱帐内成了玉米的海洋,叶子摆动,玉米绿衣红缨,那里曾有母亲忙碌的身影。同时村民们也分到菜地,那时整个齐礼阎乡就是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电视广播和报纸经常报道农民怎样科学种田。农民家庭也开始分工,有生意经验的,蹬三轮车进城卖菜。马路市场上到处可见白亮的温室和新鲜的瓜果。甚至有村民们有人跑到南乡卖菜。时常听父母说那时沿着郑密路向西南,经侯寨,过三里,走白寨,有的甚至跑到密县县城和登封境内,当时郑密路往南很少路桥,很多深沟,大家不少受苦,但日子开始甜起来。叔父在家搞过兔子养殖业,看着白毛红眼的兔兔,我不知有多高兴,总想伸手摸摸,惹来叔父的瞪目握拳。最好玩的地方还是他的温室和大棚,西红柿鲜红水灵,芹菜青翠欲滴,黄瓜油绿脆嫰,惹人眼馋。
下篇开往春天方向的幸福快车
海贵大爷手中马鞭晃动,清脆一响,马车毂轮转动。朝霞晨光中,郑密路上传来了悦耳的马铃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郑密路上活跃起来了。村里的青建哥更是不甘落后,开上了突突响的手扶拖拉机。郑密路旁有砖窑、煤场、机械厂、试验田。寨外面的供销合作社门前也繁荣起来。不服老的祖父,把他的炒货摊摆出来。村民们的菜车也摆出来,瓜菜不出村,就能卖到南乡甚至西南市县。郑密路旁菜摊排若长龙。首先富裕起来的村民有的换上了大货车,跑温州下广州。当时交通和物流不发达。在外面淘到第一桶金后没忘记乡亲,原来的货物被装上了三轮车,送进了当时的亚细亚、华联,商业大厦等商场。郑密路上又是一道送货的三轮车队宛若长龙。很多村民富裕起来后又换上了小轿车,住进小洋楼。
郑密路上越来越忙,人流越来越稠。清明节,郑州各界人士聚集郑州烈士陵园,人流如织,更是郑密路特有的风景线。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召开,更是吸引了不少游客。那时还没修郑少高速,路上经常见到旅游车里的黄发碧眼的外宾。如今家门口的那段郑密路卸去了往日交通的重任,成了绿树成荫的城市街道,路旁是美丽的嵩岳游园。
“西安开往郑州的某次列车到了!”车厢里走出了年近90岁高龄的姑奶奶。外孙男、外孙女齐把数码相机、DV机和录音笔对准了她,老人虽已童颜鹤发,但是仍然精神矍铄,春风满面。老寿星没进门,就乐的合不拢嘴说,这是她N次娘家郑州之旅。每次都是找不到回娘家的路,“郑州的变化太大了,娘家变得太美了。村里的楼房越盖越高,店铺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日子越来越好。”老人走进生活广场:假山池沼,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鸟虫鱼,尽收眼底。音乐光电喷泉交相辉映,《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唱响整个广场。
岁月如流,往事如歌,随着南三环、嵩山南路、长江路、兴华南街和工人南路和郑石高速相继开通,大型社区和购物广场相继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即将经过,城中村改造的高起点的规划,附近地铁的规划修建,将使这个古老的村落面临浓墨重彩的变化。大型立交桥和过街天桥横卧路面,嵩山路,成了商业景观街道。高层大厦如雨后春笋,顶天矗立。路面车辆川流不息;路旁车港,到处是私家轿车。每逢节日到来,这里成了嵩山路办事处各个社区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听听震天的锣鼓,看看喜人的秧歌,好日子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