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娱乐生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新月异的娱乐生活
  日新月异的娱乐生活

  我刚记事时是上世纪70年代末,大姑拉着我去村里的寨沟里看舞狮表演。那时乡民农闲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遇到这样的大型娱乐活动,自然是人山人海,三里五村的人都到那里凑热闹。不光寨沟里,寨沿上集满了人群。甚至户家的墙头上,树杈上都小孩子居高观看。村里组织去城里看电影。只要一听到消息,立刻就会被传播得沸沸扬扬的。我记得一次,大队组织群众去城里看戏。村东头停着解放车。车上人站得满满的。爸爸妈妈都在里面,大家一个个兴高采烈。由于人多,小孩子不让去。我急得哭着看着汽车跑远。

  到了80年代初,村里晚上时常放电影。那时候路上没有路灯。大街小巷都是土路,要是下过雨后,到处还会泥泞。有时还天冷,看露天电影的人依然是人山人海的。孩子们为了看电影,天不黑就去抢占位置。要是来了晚了,后面的人站在凳子上,寻遍各个角落,也别想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大概是83年,我叔叔家盖了新房,还买了一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我们姐妹几个总是跑他家看电视。我记忆中最早的电视剧是《虾球传》,主题曲至今感染着我。那时谁家要是有个电视,总是爱显摆。电视机放在院落里,吸引不少人。偌大一个村,还村东跑村西来看电视。院落虽大,还是集满了观众观看《霍元甲》,《陈真》,《万水千山总是情》。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视,我爱和爷爷一起天天追书听《岳飞传》,《杨家将》,还和哥哥听邓丽君,张明敏等歌星的流行歌曲,特别有滋有味。到了80年中后期至90年代,我走在城里闹市区。总能听到录像厅音响放的山响。只要花点钱就可以进去一饱眼福。那时港台功夫武侠言情片还被认为“有问题”。录像厅门前贴着海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我是个中小学生,不敢进录像厅怕学“坏”。90年代初侄子出生“做久”放录像,两个大彩电各朝一个方向对着观众。那时的录像都是录像带,画面浑浊,有的甚至还有雪花,即便那样,还是围满了观众。随着港台片,武侠片的播映,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租书屋。金庸,梁羽生,古龙,琼瑶,岑海伦等通俗娱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那时走到大街上,经常有游戏厅里呵斥,拳头,射击和轰炸声伴随着音乐,刺耳地传入耳朵。那时还出现了连接电视的手持游戏机。插上卡就可以畅玩。还有两手握着玩的那种游戏机,随身携带。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

  90年代中晚期,我去高中同学家玩,发现他家有台式VCD播放器。那一张张光盘有电影有歌曲。只要连上电视机,就可以看“电影”,还可以拿着话筒,看着歌词,听着伴奏唱歌呢。我羡慕的不得了。后来逛市场,我不再满足音带录放机。随身CD宝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贝。这都随着我的参加工作实现了。那段时间,大街小巷出现了一些出租屋光盘。有的在店里还可以观看,一人一机,互相隔断。带上耳机,欣赏自己想看的节目,互不影响。那时郑州的电影院,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就开始改造升级出现了大小放映厅,包间放映厅,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人们不再扎堆,不再抢频道,独立地进行交互性娱乐。

  进入2000年后,黑白电视基本全部退出市场。那时走进卖场,大屏幕彩电全面普及。家庭影院组合风靡。台式电脑盛行。随身听,录音机,录像机,VCD,DVD,多媒体电脑也进入几乎每个老百姓家庭。人们不在局限电视台追剧。音像制品满足了大众更多的文娱要求。2000年后,我侄子拿着一个比手表大点的东西给我看,原来是MP4。我一下子稀罕得不得了。打开以后可以看视频,听音乐。看图片,看书籍,视频,拍照都很方便。放在衣服兜里不重,挂在脖子上很轻。经常街上看到时尚女孩挂着MP3或者MP4,MP5,成为街上靓丽风景线呢。那时我也很潮流,买了一个硬盘MP4播放器。后来还买了数码相机,掌上DV,笔记本电脑。这段时间,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网吧,生意火爆。城中村,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挤满了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的人。人们之间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2010年后,我这个视频迷,不但买过移动手持电视,还买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只要装上内存卡,既可以通信,也可以娱乐。不光年轻人,老年人也跟上时代的步伐,评书机,唱戏机,广场机什么的玩起数码时尚。跳着时代舞,炫着民族风。在家出门,照样娱乐很精彩。尤其2015年住进新居。客厅里,彩电70英寸,还是知名品牌的。各个房间里都有大、小平板互联网电视。网上资源海量搜索。家里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断换新。投影机、VR眼镜一件不缺。别说看电视了,玩直播都不成问题。这不,最近又出现100英寸以上的激光电视,正想买一台体验家庭院线的感觉呢。改革开放40年了。我家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随时发生着变化,而且如此巨大,怎能不让人由衷感慨万千。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