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晋商八大蝗商(上) (1 / 2)
崇祯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朝建立以来优待读书人远胜前朝,不但给予优免,还许其议论朝政得失。然则到了今天,士风日下,上青楼狎妓,简直是下流无耻。
不管不顾百姓的生死,不管自己的职责,想着就是怎么捞钱,怎么揽权,不是自己分管的也要想办法插上一脚。还有生员不想着怎么弄学问,一天天跟着人弹劾这个弹劾那个的,生员是御史吗?可以风闻奏事吗?生员不好好读书上进,反而整天想着靠攻击大臣来邀名求利。
吏部尚书王永光,朕让你一直整顿吏治,你给朕整顿出了什么,你还能不能干好了,你下令各级官员禁止上青楼这些地方,有敢上青楼的,一律交由都察院严查。
另外,礼部来宗道通知各地学政严肃士林学风,有敢上青楼取乐者,一律免去除徭役之外的优免,姓名另外登记一册。
各地锦衣卫和都察院监督各地学政和各级官员,如他们学政敷衍了事,不能肃清士林歪风者,一律革职处置,严重的告诉朕,朕来处理他们。”
崇祯对明朝读书人这个优免的政策感到不满了,
第一个特权就是免徭役,在明朝初期就有这么一项规定,那就是家中有秀才的户籍不用服徭役。最初这项政策是为了鼓励人们去读书,毕竟明朝建立之初汉文化经过元朝的荼毒,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多。不过之后这项政策就有那么一点变味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秀才有点太多了,而徭役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那些没有秀才的人家的负担就越来越重。
第二个就是免赋税。当时秀才家中贫苦的可以申请免除自家的赋税。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毕竟当时的读书人基本生活能力都不高,赚钱的能力更是基本没有。这样一来这些读书人的日子还能过得好一点。但是后来也变味了,因为越来越多的秀才帮别人免除赋税,以此来盈利。
第三个就是使唤奴婢的权利。整个明朝最奇特的一点就是许多人家中是没有奴婢的,哪怕你再有钱没有功名在身也是使唤不了奴婢的。但只要在秀才以上就有奴婢的份额,要知道奴婢可不是家丁,自古以来对奴婢的压迫基本就没断过,说是为所欲为也差不多了。
第四点就是法律的特权了。在明朝初期有功名的人在法律上也是有特权的,而且最初还是免死的特权。虽说后来这条法律被废除了,单还是留存一些特权的。而且当时不能对有功名在身的人用刑。而那些犯了重罪的,衙门也没有管理的权限,需要通知当地的**门。
最后一点可以说是整个古代人们的追求了,那就是阶级的变化。明朝法律规定,秀才及以上的只需和宗族讲尊卑礼法。也就是在说秀才的身份已经和普通百姓有了一个明显的分水岭,秀才可以目中无人,但是百姓却要对秀才行官礼。
到了今天这个政策却成了大明的毒瘤,众多富裕的阶层依靠着财力培养出读书人,享受着免税的待遇,而庞大的国税却全部压在了贫困的农民身上。
要不是看在如今大明已经千疮百孔,外有西虏、东虏这样的边患,且陕西地方连年旱灾,眼看着也是个快要出乱子的地方,崇祯就对各地**的人动手了,现在对东林动手后就得先稳稳了,不然要出乱子,崇祯可不想像隋炀帝一样。
郭允厚马上站出来,支持了崇祯的决定,内阁其他成员也就随之站了出来。礼部尚书来宗道,他看到内阁已经支持崇祯之后,马上欣然领命了。
恭送皇帝离去,众多臣子互相看看,都没了什么心思。皇帝发火了,这回头不好好表现的,肯定会是官场上的一道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