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章 时机已到 (1 / 2)
“沼气倒没什么,横竖不算个营生。水泥方子虽难得,被朝廷用去筑城铺路也是迟早的事。只是这燕山雪,乃堡中大头产出,若是将方子给了朝廷,日后各项用度支出怕是无处着落。”李呈面露忧色。他刚自宋境卖了酒回到堡中,只从李焕口中大致知晓十里堡被围与涿州夜战始末。
“三叔说的是。”燕娘蹙了眉,拿出算盘细细算道,“堡中现下八百余口人,每年口粮要五千余石,堡中新旧五千亩地,只产二千石粮,余下的三千石全靠外买。如今粮价飞涨,一石便要三四贯钱,再算上余者如衣物药材,光日常嚼用一年便是两万贯。堡中还有三百匹马,一年便需六千石粮草,又是两万贯。这还只是日常耗费。”
“若按焕哥儿谋划,接着便要大肆招募流民,立一营五百精骑。按一人两马的配置,人马嚼用粗算便要一年十万贯。河套马给价五十贯还没处买,若要辽东大马,便得留足五万贯买马钱。兵甲器械,先不说哪处能得许多铁,预算便按着百贯一人,又是五万贯。还有各色箭矢弹药,全是耗品,便是自家产的,算上工时材料,十支箭也要一贯钱,光箭钱便要备着万贯,若再加上火药,翻番也不够。”
“更别说暗里流水一般花出去打探消息的银钱。今年若没有三十万贯进项,这个家我可当不了。”燕娘清清亮亮的声音配着算筹的脆响,倒豆子般算了一通帐,倒把众人都算得笑了。
“燕娘一人理帐,便抵得过琼楼十个账房。”李呈哈哈赞道。
燕娘笑道:“全是焕哥儿教得好。”
李焕正色道:“阿姐何必自谦。我不过于杂书上看了一星半点大食商人记账记数之法,还是你自家肯下功夫钻研。堡中事务繁杂,亏得有你的小账房,费了多少心思,才将往来账务管得妥妥帖帖。”
当年他留学回国后,弃理从文,入职一家著名的社会财经杂志,跑遍大江南北,做了几十次选题策划,写了上百篇专题采访。每做一次专题,便得以深入了解一个行业。
做农村扶贫专题时,他学会了盖沼气池;做整治水泥行业专题时,他了解过各种水泥的配方;采访某国酒厂时,他做了不少功课,整个酿酒过程烂熟于心……虽然有些高精尖如芯片、5G在这个时代全无用武之地,但大部分项目还是或多或少可以借鉴一二。
至于看懂复式记账的报表、熟悉基本财务原则,则是社会财经记者必需的职业素养。当他接管堡务后,发现财务管理中各种不便,自然萌生了革新记账法的念头。
此时流行的是四柱结算法,即分“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分别相当于后世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实在不足以记录十里堡日益复杂的各项收入与支出。
依着记忆,他设计了一个新账册,将会计科目分为“钱物类”和“收付类”两大类。“钱物类”包括:现金、存款、粮食、禽畜、物资和固定资产。“收付类”中的收入类科目包括农业收入、副业收入、其他收入、公积金、公益金和暂收款;付出类科目包括农业支出、副业支出、其他支出、管理费、待摊费用、基建投资和暂付款等。
如此复杂的账本,自然无法用汉字来计数,也为着自己读写方便,于是他顺便又教会了众人如何使用**数字。
出乎意料地,在他的众多“学生”中,对财务最有悟性的,不是向来管着堡中钱粮账务的李呈,不是饱读诗书的邵夫子,不是当过账房的钱秀才,竟然是仅粗识文墨的燕娘。
燕娘看数字过目不忘,心算比李焕还快,一手算盘打得比李呈还溜,复式记账的原理也是一点就通。李焕用燕娘做了二个月财务助理之后,索性便将财务事宜全盘交由燕娘主理。
燕娘接手堡中账房之后,又找了族中一个性情稳重、人品端正的姐妹,手把手教会了,两人一个当财务,一个当出纳,便将十里堡一年几十万贯的进出管得井井有条。
如今听李焕这般夸赞,燕娘不由微红了脸:“我只管个帐,哪里费心了。还不是你们辛苦经营,每年才有许这许多进项。”
说着又担忧道:“燕山雪一年卖到宋国便足万斤,能有二十万贯进项。若是没了这个,可万万支应不了堡中用度。”
“干!”陈顺骂道,“这般说来,三年钱粮和一个院使竟要用燕山雪来换,亏大发了!晋王可真好算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