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能工巧匠开武当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能工巧匠开武当 (1 / 2)
        雕圣杨惠之,当朝著名雕塑家,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据史料记载:“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由此可知,杨惠之应与吴道子之师兄弟,而且画艺颇为精湛。后来见吴道子名声渐重,而杨惠之画名不显,于是杨惠之“遂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

        尽管杨惠之弃画专塑了,但他的绘画功底也为其从事雕塑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人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杨惠之成功地把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运用到雕塑方面,逐渐“为天下第一”,当代早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因此,杨惠之被世人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并驾齐驱,饮誉天下。

        杨惠之擅长塑佛教与道教众神像,也是一位多产的雕塑巨匠,他创作的雕像在数量、质量及种类等方面都是惊人的。

        仅从画史记载来看,其作品就有长安长乐乡北太华观玉皇尊像、临潼骊山福严寺山水壁塑、凤翔天柱寺维摩像、汴州安业寺(后改大相国寺)净土院大殿佛像及枝条千佛像、东经藏院殿后三门二神像及当殿维摩像、洛阳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像及山亭院楞伽山、洛阳北邙山老君像、湖南彬州通惠禅师院九子母像、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及侍女像等多种。历代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洛阳广爱寺楞伽山亭留题诗词,多达百余首。

        杨惠之其塑像能抓住人物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震撼古今,堪称一绝。

        《名画补遗》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惠之曾于京兆府塑倡优人留杯亭像,像成之,惠之亲手装染,遂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京兆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连塑像的背面都如此传神,可见杨惠之的技艺有多高超。在寺庙中经常能看到的千手观音像,相传也是由杨惠之创造的。

        杨惠之继承我国传统的“影塑”与“浮塑”技法,还首创了“塑壁”的雕塑新形式,时人赞曰:“惠之之塑抑合相术,故为古今绝技。”塑壁,俗称“海山”,即在墙壁上塑出云水、岩岛、树石,以佛像等圆塑散置其间。杨惠之的“壁塑”艺术影响已经超出了佛像本身。

        此外,杨惠之还总结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艺与经验,写成《像诀》一书,乃雕刻行业之宝,犹如那道家之《道德经》。

        安业县中庐陵王府众人均一一传看这封信,但见信中吩咐让冯小宝等人协助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寻找雕圣杨惠之,并注明寻找地点在陇右道天水郡,众人将信将疑,但王爷有令,不敢不从,从马厩中挑选了几匹健马,便直奔那陇右道天水郡而去,临行之时,留兽医沈南璆在家中看管着数百马匹,沈兽医一阵咒骂,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目送众人身影消失不见。

        陇右道天水郡成纪县,一位老人正在孜孜不倦的雕刻着东西,地下已经有很多碎片了,一位路过的中年人说道:“老杨头,你这雕完了就毁坏掉,多可惜啊,不如送给我回家当个装饰也是好的啊。”

        老人白了他一眼:“雕的不好的东西怎么能登堂入室?你去挖点泥巴或者找个大点儿的石头来,我给你雕个好的。”

        中年汉子也不回他,哼着小曲儿,朝着远处走去了,他看向的地方炊烟刚刚消散,应当是婆姨已经把饭烧好了。

        这边老杨头又复低下头去鼓捣那雕像了,一刀一刀,很是专注。

        三日后,张昌宗一行五人便来到天水郡。

        张昌宗向众人道:“这陇右道天水郡,共计有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人口十万九千七百四十。所辖县有六个分别是:成纪,上邽,伏羌,陇城,清水,长道。我等五人,需商议对策,不然这如大海捞针一般,如何是好,众位兄弟有何主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